众所周知截瘫、面瘫是一类顽疾,殊不知“胃瘫”也会让人痛苦不堪。市民苏女士(化名)曾因外伤胃瘫导致无法正常进食,频繁呕吐饱受折磨1个多月,最终在滨医烟台附院骨科康复中心和脊柱外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恢复到正常生活。近日,在一次随访中,苏女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出院以后体重长了好几斤,现在终于可以‘吃嘛嘛香’了,日子过得有意思多了!”
“胃瘫”让她饱受折磨”
今年8月14日,54岁的苏女士因车祸导致胸椎爆裂骨折、脊髓损伤、胸部外伤(多发性肋骨骨折并胸腔积液),并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进行长达近一个月的保守治疗后,仍旧不能进食,顽固性恶心呕吐“如影随形”,从而导致电解质紊乱,苏女士的精神也陷入萎靡。
9月10日,苏女士转入滨医烟台附院脊柱外科,谭江威教授团队认为,患者顽固恶心呕吐考虑是胸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后迷走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必须进行胸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恢复迷走神经功能。经过多次讨论并制定周密计划,脊柱外科团队及时纠正了苏女士的电解质紊乱,顺利为她完成了胸椎骨折切开复位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
术后,苏女士能够下床活动,但她的恶心、呕吐症状却未能改善,闻气味、有声音都会感到恶心,服用了多种胃肠动力药物治疗也没有效果。因为时常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全身乏力,苏女士一度非常消沉悲观。
在这种情况下,脊柱外科全体医护人员不放弃、不气馁,凭借专业的学科知识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患者病情全方位及时判断和正确处理,避免了严重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的发生。诊疗期间邀请消化、肝胆、胃肠、营养等相关科室会诊累计44次,同时多次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最终认为病人顽固的恶心呕吐是胸椎骨折后迷走神经麻痹产生“胃瘫”所致,后续的钡餐造影也得到证实。随后,苏女士接受了空肠营养管置入,由营养科管理肠内营养。
康复技术让她重拾希望
9月26日,脊柱外科再次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康复医学科主任王德强参加此次会诊,详细了解苏女士病情后,对她的全身感觉、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进行了检查,初步判断植物神经(迷走神经)功能障碍应该是可逆的。
综合多学科专家意见,王主任建议在对苏女士进行药物和营养等治疗基础上,再进行康复技术介入。随后,王主任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中频脉冲、针灸、穴位注射、高压氧治疗和心理疏导等。据了解,中频脉冲电治疗仪既可直接提高平滑肌张力,促进胃肠蠕动,又可作用于神经节与神经节段,产生反射作用,从而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此外,王主任每天对苏女士进行两次长时间心理疏导,引导其摆脱消极心理影响,重塑对生活的信心。几天后,原本消极寡言的苏女士脸上慢慢多了笑意,也更加配合治疗。
10月6日,依据上述方案治疗两周后,苏女士的呕吐次数明显减少,对气味和声音的抵触也有所下降,从以前的拒绝对话变为主动交流,并主动提出要多下地走走,第三周后可以少量饮水,第四周后可以喝玉米糊,第五周后开始吃水果,第八周可以顺利进食……这一系列可喜的变化让医生和患者都非常振奋。11月30日,拔掉空肠营养管后,苏女士选择继续住院观察5天,5天中她没有胃胀等不适情况,进食正常,偶有呕吐现象,12月6日康复出院。12月16日电话回访,苏女士的女儿表示母亲恢复挺好,只是偶尔胃痛并呕吐。19日又回访,苏女士欣喜地表示,自己感觉比之前好多了,体重已增加4斤,终于摆脱了恼人的“胃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