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滨州医学院 - 《滨州医学院报》

发挥优势 力争上游
全面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2024-03-14     浏览(70)     (0)

在提高科技创新活力上力争上游

一是开展黄河生态保护科技创新。聚焦环境与健康领域,依托“泰山学者”团队,开展水体与大气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毒性机制等研究;聚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独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以抗肿瘤药物研发为导向,推动黄河三角洲药用资源研究与开发等项目。二是提升科创发展动力。发挥黄河三角洲高校科创高地作用,强化科研资源统筹能力,建立科学高效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实验室体系,重点在肿瘤医学、呼吸与重症医学等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推进“黄河流域生态健康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能力。三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加大对原创性、高水平成果的激励力度,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加强与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合作,在呼吸睡眠、药物研发、中药药理等优势领域联合攻关,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上力争上游

一是构建适应黄河国家战略的学科专业体系。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持续强化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康复治疗专业群等专业群协同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与专业集群。二是构建支撑黄河国家战略的优势学科群。形成传统强势学科、特色优势学科、潜力成长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的学科梯队;引导新医科、新工科和新兴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建设“临床医学大学科群”。三是组建跨学科跨专业产业学院。深化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探索实践“四共建五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成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突出“大健康”特色,强化与沿黄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积极推动中药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产业学院培育与建设,为产业发展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

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力争上游

一是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教学研究,构建适应“四新”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交叉选修课程模块,推进服务黄河国家战略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学院·医院”一体化建设进程,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是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按照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与行业、企业开展专业建设,将产业链重要节点和关键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批科教融合育人案例库、一批科教融合示范课堂、一批科教协同示范基地,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三是建设黄河特色通识课程。围绕优势学科专业,建设适应黄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具备鲜明黄河三角洲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打造服务黄河战略金课。

在强化人才智力支持上力争上游

一是集聚创新人才。面向黄河国家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方向,引进急需人才,培养骨干人才,积极发挥高水平科创平台的人才集聚效应,为黄河流域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二是精准培育创新团队。把握全球人才流动窗口期,做好海外顶尖人才、高层次学术团队的引进工作,实施创新团队与学科捆绑战略,紧扣生物医药、区块链、康复工程等重点学科和关键领域,打造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三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探索人才评价模式,突出以能力水平、贡献价值为核心的人才综合评价,确保人才干事创业最大活力。

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上力争上游

一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进黄河三角洲区域医康养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形成黄河三角洲区域领先技术集群和高地;发挥附属医院省区域医疗中心带动作用,推进黄河三角洲专科联盟、医疗联合体等工作;开展对口支援、“第一书记”、乡村医生培训,带动区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二是提升智库服务能力。发挥医养健康产业研究院、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新型智库作用,开展高层次应用对策研究和战略咨询;利用公共卫生和公共管理学科优势,积极培育建设黄河流域健康服务管理中心。三是传承发扬黄河文化。发挥“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作用,深入挖掘滨医与黄河文化内在联系,讲好黄河岸畔教育医疗故事,以高校视野丰富黄河文化价值体系。将宣讲黄河国家战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11支实践队在黄河沿线地区开展黄河国家战略宣讲,成功入选为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获“黄河湾”国际青年汉语大赛决赛一等奖,助力黄河文化传播。

(边璐 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