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叶嘉莹的诗词情怀

作者:■  符颖璐    
2024-03-21     浏览(66)     (0)

叶嘉莹,一位酷爱中国古典诗词的女先生,1924年7月2日出生,今年整一百岁。她曾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开始,她每年回到中国大陆讲学。2013年她迁回祖国,定居天津南开大学。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开设了唐宋词系列讲座,白天讲诗,晚上讲词,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她还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达数百场之多。2021年2月17日,叶嘉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叶嘉莹著述颇丰,有《迦陵论词丛稿》、《唐宋词十七讲》等近20种,影响极大,故被人称为“中国古典诗词传灯人”。老人家何以能够获得如此美誉?窃以为,答案有五:一曰家庭熏陶,二曰老师培养,三曰个人偏好,四曰借石攻玉,五曰爱国热情。

先说一。叶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读四书,开蒙第一本书便是读《论语》,十几岁读纳兰性德《饮水词》和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且能够写出合乎格律的七言绝句,如《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

次说二。叶先生1941年考上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顾随先生。顾教授长达六年的谆谆教诲,使其诗艺大为长进。叶嘉莹曾感慨称:“老师在课堂讲授中所展示出来的诗词意境之深微高远和璀璨光华,更是使我终生热爱诗词,虽至老而此心不改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三。书香子弟、名师高足,天下何其多也,但未见得个个都能成才。叶先生则不然,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专注于诗词,所以才有一生的精彩。如先生四十年代举家南下台湾,物质条件,精神状态,无不艰辛备至,甚至难免牢狱之灾。面临如此困境,叶先生依然坚持诗词写作。在此期间,她曾填有《浣溪沙》一首:“一树猩红艳艳姿,凤凰花发最高枝。惊心节序逝如斯。中岁心情忧患后,南台风物夏初时。昨宵明月动乡思。”又《蝶恋花》一首:“倚竹谁怜衫袖薄。斗草寻春,芳时都闲却。莫问新来哀与乐。眼前何事容斟酌。雨重风多花易落,有限年华,无据年时约。待屏相思归少作。背人划地思量着。”未有惊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焉能笔酣墨饱如此?

复说四。叶先生的学问,不独墙内芬芳扑鼻,而且“梅花隔水香撩客”(陆游语)。海外的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等著名高校,争相邀请她讲学。在讲学中,先生不仅与西方学者交流了学术理念,而且还接触了不少西方文论。她巧妙地将西方阐释学、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词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别出新意地提出了歌词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之说,从而为中国传统诗词研究添上了一道分外亮丽的色彩。

后说五。叶先生无比热爱自己的祖国。她55岁开始回国讲学,89岁回国定居,爱国之情,粲然可睹。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高度热爱以及广泛传播更是洋溢着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意。

百岁老人叶嘉莹先生的诗词情怀以及她的经历和成就,无疑能带给人们多层次的启示。比如,家学渊源、家风严谨的社会现象务必要赓续;博导们、硕导们务必要像顾随教授那样,呕心沥血地培养优秀人才;当今的青年人,特别是大学中文系学子务必要学会写出像模像样的中国传统诗词;某些文化研究领域过于“言必称希腊”、缺乏创新意识的倾向务必要纠正;中国学者务必要提高英语水平,能够在国外开坛设讲,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正所谓:

百岁老人叶嘉莹,一生满怀诗词情。天下齐诵唐李杜,瀛寰共话宋苏辛。

孤帆唯见碧空尽,惊涛犹拍大江东。中华文化海内外,明灯高传一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