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好处,恰似相逢花盛开。在花朝节即将到来时,我们一起来看长理师生赴花朝之约。
诗韵寄情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最是春光。”文新学院的宁淑华老师谈起春花似乎有聊不完的话。“‘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在诗词中国的传统中,对春花春事的万千热爱尽见于各种诗词。”
宁淑华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古人对“春花”这一意象的诠释分为了三类。一是“赏花”。“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等等不计其数。“春花也曾温暖和明亮过历尽世上疮痍的诗圣杜甫”她从杜甫所做《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解读出“尽管依然是戎马关山,但这些繁枝嫩蕊,深红浅红,依然带来春光和煦,春风袅娜,给诗人惨淡的生活以温柔与希望。”她认为古人赏花,在色,在姿,在香,更在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识得万千春意即是艺术人生:“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宁淑华觉得,古人也常常“伤花”。“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伤流年,伤韶华,伤彩云易散,明珠易碎,伤时伤世,更伤己”引东坡居士《东栏梨花》所言:“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在她看来这也是人生应有之一端,惆怅故使人珍重。
至于第三类就相对平和,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宁淑华的解读中:古人一方面觉得喜爱也罢留恋也罢,花总会凋谢,春总会辞季,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四季轮回,每到春来,花还会开,燕子还会归来,美好的生活依然相伴。
除了研读诗词,宁淑华还写诗。她的第一首诗描写的正好是“春花”。那年寒假忙碌,她经常足不出户。难得有一天她下楼打印材料,见庭院迎春花已是稀疏憔悴,感而赋之。《偶下楼见迎春残花》:“春事已阑珊,犹未下楼来。凝恨对君语,明年慢慢开。”
因为她对古诗词的热爱,所以平日出门多留恋花草山水,观花赏春更是在心,兴味所致,以诗寄情。
陶冶情操
“看到春花我会去仔细观察它,我乐忠于从它的形态、触感去辨别它的种类,每一朵花和我最深的共情,应该是在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叫出它的名字。”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黄俊峰同学对春花有着特殊的情感。
出于对植物的热爱,黄俊峰在专业分流时选择了风景园林。在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后,他发现风景园林并不是众人认为的单单只是“园艺”,更是涉及公园规划、流域规划的庞大课程学习系统。在他的一门专业课《花园管理》中,老师的园艺教学主要是以实践的方式进行。在风景园林实践基地(即十三教后小花园)中,他和同学们亲手中下一丛丛或明媚或清婉的“春花”。同时,他作为学校营造学社的社长也致力于将这种实践带入社团,让别的专业的同学也能到体验园艺的乐趣。
“春花”作为园林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黄俊峰专业学习的一大课题。“在春天这个季节,开花的花很多,我们常说园林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植物种植的不同应用形式会影响我们不同的感受。”在他看来,运用“春花”等植物艺术陶冶人的心境,是自己专业的一大魅力,带给人美和对“美”的丰富感受。
黄俊峰热衷于积累辨识植物的能力,虽然过程繁杂,但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酷并且让他开心的事,“不止春花、四季各有盛开的美丽,还有草、树,植物界所有鲜活的生命体都令我痴迷。”
邂逅浪漫
“这片油菜花海,是我春日里最美的邂逅。”经管学院方扬旸同学,谈到记忆中簇簇小黄花的故事时说道。
三月份中旬,方扬旸的奶奶过生日,她们一大家子都到了乡下。下午的时光总是有些枯燥的,正愁着无处消遣时,爸爸突然提出去油菜花田溜达一圈。方扬旸一听,眼睛便亮了起来,她可不愿意错过这次绝佳的机会,拉起堂妹的手就朝远处那片金黄奔去。
阳光正好,和家人们漫步在油菜花海,感受来自春日的浪漫,抬眼望去是波波金浪,淡淡的花香吸引了蜜蜂,欢声笑语与迷人风景作陪,方扬旸的欢喜几乎溢出胸腔,“我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童年,再次拥有自由的感觉。”她拿起相机去记录此刻的美好,发现随手定格就是一幅自然雕刻的佳画。
身旁是家人,身后是油菜花丛,与全家人共赏着春日美景,轻松欢快的氛围,方扬旸抛却了内心的纷杂,沉浸其中。最后在妈妈提议下,留下了全家人与油菜花的合影,照片中每一个人都笑得灿烂。
“油菜花尽情盛开,我们仿佛和春日撞了个满怀,快带上家人和朋友,去有花的地方,感受一场季节的浪漫吧。”方扬旸如是道。(学生记者 康涛 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