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上海理工大学 - 《上海理工大学报》

人类文明新形态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担当

作者:李梅敬    
2023-12-25     浏览(48)     (0)

近代以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问题,很多是围绕现代性、现代化、人类文明等问题展开的。西方文明优越论正是随着中华文明近代落伍通过殖民化全球而逐步形成的优等心理,而西方文明优越论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本质上也是从对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解释开始的。由此,可以发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当今时代对中国文化自信和精神独立的重要意义。

一、当代中国创造了什么样的新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不同的角度和视域看,会有不同的解释路径。比如,从世界视域看是中华文明的新形态,从国家视域看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从发展领域看是五大文明和谐发展的总和形态,从社会形态看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形态,从文化形态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态,从人的形态看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形态,从传统文明看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从当代文明看是对现代文明的超越形态,从未来文明看是孕育着共产主义文明的崭新形态……

按照人类发展的演进逻辑,布莱克教授总结为三次革命性转变:第一次是从动物世界向人类社会的转变,第二次是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转变,第三次是从传统文明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转变。按照人类文明的演进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也体现出三次革命性转变:一是从传统文明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转变,二是从文明冲突到文明交流互鉴的转变,三是从殖民和霸权的分裂文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转变。这就是当代中国创造的人类新文明新形态的超越性。

二、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如何保持精神的独立自主?

2011年,郑永年教授发出“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疑问,认为中国“缺失一个可以说明和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一疑问,既表达了中国缺失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现状令人担忧,也表达了中国要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告别思维思想“被殖民”状态的积极诉求。郑教授希望我们尽早“摆脱知识体系的依附本质”的愿望,更多强调的是我们要有自主的知识体系,保持精神思想的独立自主性。但如果仅仅从“有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出发,这不是完全的中国之问,而是世界之问。当人类的脚(实践)走在脑(理论)前面的时候,人类解释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就会出现缺失。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问题。

因为知识体系的每一次转型或变迁,都与一定的社会形态或文明形态的更迭交织在一起。知识体系作为思想生产的系统产物,与人类整体或部分领域的文明发展密切相关。这意味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既有人类的整体特征,又有中国自身的特色;既建立在人类知识发展承继的基础上,又建立在中国特殊实践的基础上。因此,中国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孤立的,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连接和承继。在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一体化的特征,因此中国知识体系的建构既不能屏蔽西方知识体系,也不能依附西方知识体系,一是因为西方主要建立在工业文明实践基础上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不足以理解和解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二是中国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立足中华文明,基于中华民族当代文明实践探索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这不仅是中国当代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的需要,更是中国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

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哪些使命担当?

(一)积极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新契机

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发展,人类文明也处于发展转型中,人类知识体系的建构出现新的契机,中国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新机遇。在理论层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将为人类社会提供新的知识积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新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能够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还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与治理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在中国旧有知识体系的丰富和近代知识体系的外求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过程中,既有中国的觉醒,也有中国的崛起,更有中国的责任和担当。

(二)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贡献力量,不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与实践

从旧有自主知识体系到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总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密切相关。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自主知识体系的目的和责任。农业时代,自主知识体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人类文明同样如此,都表现为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文明的各自发展,因此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工业时代,科技的发展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现代性成为知识体系的中心术语,以现代性为主要特质的西方知识体系引领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数字化生存进一步推进了人类发展的命运与共、人类知识体系的类整体性以及人类文明转型的层次性,比如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已处于不同层次,中国式现代化的以人民为中心、和谐、和平、全体、共同等价值理念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性,也就是对于类特性、类整体和类命运的高度把握。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发展过程中,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回答———哪些文明形态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哪些文明形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哪些文明形态反映了最大多数人民共同的愿望和要求等核心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与实践。

(三)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更好实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在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从自然科学到技术科学到信息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学科之间的壁垒从无到有、从薄到厚、从厚到消,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天下为怀”“苍生为念”。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创建意味着改变因循他人、模仿他人、依赖他人的知识生产和文化创新的模式,沿着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胸怀天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方面,要在“两个大局”的基础上立足“两个结合”,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以人的发展为观照,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目标定位为中国人都过上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美好生活,在蓝天白云下享受物的全面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和世界和平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