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 - 《吉林农大报》
推行“三双一创”工作模式促进党团共建创先争优
作者:校团委董雅致
我校有基层学院团委13个,团支部571个,团员16127名。近年来,我们探索创新“三双一创”工作模式,以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实际行动,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和团员青年需求,形成党团共建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
一、紧扣“双实”目标,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我们按照校党委确定的人才培养要求,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的“双实”能力为目标,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依托创业园,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2007年,校党委支持我们筹资创办了“吉园创业园”。创业园设有花卉、蔬菜和果树等不同类型的创业基地,以项目竞标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专业生产实践,体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部创业过程。创业园成立以来,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毕业生,其中2008届毕业生沈大鹏还被评为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十大创业先锋,创业园也被确定为“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
二是依托大学生自组织,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2005年以来,我们紧跟校党委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的步伐,指导团员青年成立先进性践行社、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团等学生自组织,在全省建立了38个科技支农服务站点,持续开展大学生科技支农万里行活动。为提高学生科技支农能力,我们从2007年开始,每年投入2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已资助学生科技项目135项,有10项科技成果在全国获奖。目前,我校大学生自组织利用节假日,开展实践活动200余次,直接或间接帮助农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500万元。我们的活动还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批示肯定。
二、强化“双促”措施,不断拓展团组织工作空间。近年来,校团委采取促进网络建团、促进支农建团的“双促”措施,不断推动团的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延伸。
一是以网络建团为龙头抓新型团建。在建好传统团支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团建创新,以网络等新型媒体为载体,依托辅导员博客、人人网、红旗飘飘网站,建立网络团支部,农学院还以年级为单位成立了网络团总支。目前,学校共有网络团支部110个,覆盖团员青年4000余人。由于团组织的设置和活动形式,更加贴近团员青年特点和实际,切实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抓农村团建。我们积极开展校村联合促团建活动,选派近百名学生在假期到基层团组织挂职,直接参与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同时,我们还组织校内青年专家,建立了“吉农青年人”网上团校,团校学员涵盖省内30多个县乡的基层团委和青年农民。并与长春市二道团区委、二道区四家乡政府联合组建青年农民团校,选派10名农业专家任团校教师,定期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
三、深化“双百”活动,切实增强团组织活动吸引力。去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校党委的工作要求,在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中深入开展评选百项团日活动和百篇理论征文的“双百”活动。
一是开展百篇理论征文活动。我们以“科学发展,成才报国”、“人生·责任·价值”为主题,确定“理论探析”、“青春励志”、“心灵感悟”三个类别,组织百篇理论征文评选活动。两年来,全校青年学生经过理论学习、调查研究、自我剖析,共撰写调查报告及论文感悟2万余篇。现在,学校团委已经精选了40篇优秀征文,先后编印了《思想的火花》、《升腾的果实》两本文集。
二是开展百项团日活动。我们配合校党委开展的最佳党日活动,坚持“突出教育,打造特色,塑造精品”原则,组织全校各团支部申报开展团日活动2000余项,主要有以“高举团旗,服务三农”为主题的科技支农等社会实践类活动,以“规划人生,实现价值”为主题的模拟招聘会等就业创业类活动,以“传承五四精神,创造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类活动,学生参与率达90%以上,基层团组织活动空前活跃。
四、评选“创争”典型,努力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一创”就是创先争优。学校团委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制定推行《吉林农业大学基层团委考核办法》,实行目标管理,激发基层团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学校党委开展的“百名党员之星”评比活动,启动了“学子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自强自立等十个方面的先进个人,召开表彰大会,编辑事迹文集、制作宣传展板、组织巡回报告,为全校团员青年树立了学习榜样。几年来,在学校党团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全校涌现出了全国优秀青少年刘静怡、全国自强自立之星王金昊、全国三好学生陈知送等优秀青年、全国先进班级、全国挑战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全国校园戏剧节组织奖、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全国高校百名优秀社团网站、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优秀青年集体,集中展示了我校党建带团建的丰硕成果。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新起点,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深入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为把吉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全国先进大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