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于潮汕人来说,是最能体现其对传统文化习俗传承的重要节日,在外努力拼搏的潮汕人,不管离家多远,都会从五湖四海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春节第一个习俗须从腊月二十四开始讲起,这是潮汕人一年一度送神上天述职的日子。送的神为“灶神爷”,民间传说“灶神爷”是天帝派驻在各家的监察官,除了掌管人们饮食外,还监察记录一家人的善恶之举,年终总计后于腊月二十四回天上报告。在这一天,潮汕人天一亮就起床,清理干净厨房灶台,在灶前以鸡、蜜饯、糖果、茶米、落汤钱、银纸等祭品来祭拜。过了二十四后,潮汕人便开始大扫除,每家每户制作红桃粿、鼠曲粿、粿肉等传统粿品,买新衣、办年货、理发等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
除夕夜围炉团圆,这是全国乃至全球华人都传承一致的习俗。潮汕人在除夕早晨会先准备好“三牲”,通常指鸡鸭鹅,也可以用鱼或猪肉代替其中一种,用于祭拜祖先。下午祭拜过祖先之后便可围炉吃团圆饭,在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传统菜有各式各样的肉丸子、烫泥蚶、芹菜炒蒜苗等。在潮汕话里,“丸”与“圆”发音相同,寓意团圆、美满。“蚶”的外壳被称为“蚶壳钱”,芹菜炒蒜苗有一句俗语叫“芹菜蒜,吃完有钱赚”,均蕴含着赚钱发财的祝福寓意。
正月初一,民间传说是弥勒佛坐位的日子,故在这一天,潮汕人会以木耳、腐竹、豆干、瓜果等各类斋菜来祭拜神明。上门拜年,潮汕人都会带上一对大橘子,相互赠与,俗称“换吉”,寓意大吉大利。
正月初二,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潮汕地区同样如此。有一句俗话说:“行孝‘走仔’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无贴无兑元宵过”,“走仔”在潮汕话为女儿的意思,整段话大概意思是已出嫁的女儿在初二这天应该早一点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行孝道。在娘家吃饭一般是中午,在晚饭前要回家,因此又俗称“食日昼”。
“灶神爷”腊月二十四上天述职,而正月初四则是“神落天”的日子,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以红桃粿、红糖、大橘、灯芯糕、大米等来迎接神明降临。“神落天”揭开了潮汕地区热闹的“营老爷”等活动的序幕,“营老爷”即游神活动,特定地区还会有英歌舞巡游、潮剧、庙会等等活动。
正月初七是传说中的人类诞辰,即人的生日,民间称之为“人日”。潮汕人在“人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七样羹”。“七样羹”是将七种不同类型的蔬菜煮成一锅菜煲,每种蔬菜均有其不同寓意。芹菜寓意着勤快,葱则象征着聪明,蒜寓意着计算,香菜则代表着有机缘,芥菜寓意发大财,韭菜则代表着长长久久,百合则表示百事如意。“七样羹”寄托着潮汕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祈望。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远不止这些,得益于对传统习俗的传承,潮汕地区春节至今仍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每个潮汕人都把过年回家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物业运营事业部(安委办) 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