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盈盈
如何提升实力?实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积累。就像我自己,并不是天赋型选手,作为普通人没什么特别的成长方式,“无他,唯手熟尔”,在我选择的领域做个勤勤恳恳多下苦功的“卖油翁”。
我是做自然科学研究的,经常会被问及职业和人生选择的问题。毫无疑问,科学最需要的是严谨,但说到人生态度,我向来是随性从容一些。在此,我从青年女科学家的角度,谈谈我在每个阶段的选择以及感悟。
先蓄力,再选择
我们总是会说选择大于努力,但大部分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多选择。中学期间比较稳妥的高考目标是省内高校,后来高考发挥比较好,进了浙江大学。选择化学是因为相对来说是我花比较少的精力就能学得好的专业。读博是出于当时的主流选择,最后选择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直博项目。我当时托福考了六七次,成绩并不理想,能够进入常春藤名校,是因为我的口语成绩还不错。在研究方向上的选择初衷也很简单,我从导师给我的三个方向中选择了金属锂电池。十几年前能源材料领域还不像现在这么火,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方向很有前景,认为它是能使社会受益的一个研究领域,就选了它。
现在回头看这些选择就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刻意而强烈的动机。与其说关注选择本身,我更关注实力的存积,只有实力足够才有更多的选择。那如何提升实力?实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积累。就像我自己,并不是天赋型选手,作为普通人没什么特别的成长方式,“无他,唯手熟尔”,在我选择的领域做个勤勤恳恳多下苦功的“卖油翁”。
在试错中获得人生技能
读博期间,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试错。国外五年的科研生活其实很单调的,做实验、写文章、看海量文献、参与学术会议。其中,做实验占了重头戏。失败、思考、重复,是我的日常。
我研究的是高能量密度金属锂电池,我曾经为了检测锂电池的安全性,花了四五个月时间去做锂枝晶观测的实验。这个实验因为要用显微镜来观察,所以要求设计的电池不仅要足够薄,还要密封性好,放在电解液中不能有气泡,既不能漏出来,也不能移动。整个过程非常复杂,各个环节的要求极高。实验过程中涉及的部件都要自己设计或找专人制作,小到一片玻璃、一根导线,都马虎不得。制作好后,还得自己动手组装。
我又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去设计电池结构。制作电池必须在无氧无水状态中,几乎每天我都处在一个大箱子里。从设计材料,准备材料,到自己动手组装,再到观测,每个制作步骤快的话需要一天时间,慢的话则要很多天。
老天往往不遂人愿。做实验哪怕方向正确,各方面达到了高度精准,外部条件也给力,但如若缺少了那么一点点运气,也不会成功。这一个课题下来,我做废了两三百块电池。每当实验失败时,我都在想是不是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仪器和更大的团队再去验证排除一次。
在那期间有连续两周的时间,我每天做实验到凌晨2点,早上8点再去上课,只为解开一个问题。实验室里没有凳子,更不要说床。一旦投入进去,连续站十来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我经常深更半夜,只身一人坐着校车,在冰天雪地中,一边思考一边返回住处,日复一日,每天醒来时都有期待,每天睁开眼睛想到的就是昨晚睡前一个稀奇古怪的想法,到了实验室可以马上实践,验证是否可行。渐渐地,我好像找到了坚持做下去的光亮点。
几个月时间下来,我发现实验怎么做都不行,只好宣布放弃。而那一刻,我只是告诉自己,失败乃实验常事,不必太在意,以后有机会再做。我发现自己好像已经和失败和解了。实验虽然失败,并不代表我一无所获,我使用了新仪器,未来或许能用到其他实验上;我认识了新的合作者,未来可能会对我的项目有帮助。经历过的任何事,都有可能成为以后科研路上的铺路石。后来的一次组会,我无意中听到与我的研究体系相关性并不强的同学介绍实验,我从中得到了灵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尝试用他的实验方法去做,实验结果竟然比我之前的实验都要理想。
先成长,再成功
我在回国之后受到了过多的外界关注,也有过不知所措,但是我知道要先完成自己的课题,人在成功之前需要先成长。抛开不属于我的荣誉以及驾驭不了的影响,先沉下心来做事吧。沉浸于广袤无边的科学研究越久,越会觉得自己渺小,从而保持谦卑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从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一个意外治愈。
在学校崭新的实验室里,我们从几人的小团队,满六周年时已扩展至近30人。有一位博士生于去年提前毕业,并获得了国际顶尖科研院所的博士后offer。他刚来帮我的时候才本科二年级,我们一起把一台台测试仪搬进实验室。我从大家身上看到了朝气与活力,也看到了我自己。这种朝气与活力,不单是奔着某一件事才有的,而是一种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信念的执着。
在金属锂的研究这个领域我只做了1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斯坦利教授已经做了50余年。在斯坦利教授获奖的前两年,我在一个国际会议遇到他,因为帮我写过推荐信,我习惯性地向他表示感谢,即使他不一定记得我。他幽默风趣,不变的是低调谦卑,坚持着他的研究,我敬佩这样的人。
一路走来我受到了太多的恩惠,我所获得的一切真的属于我吗?我认为它属于这个时代,属于我的国家。我承担国家的重点研发项目,也申请了多项面向基础研究的项目。去年我组建了浙江省储能团队,我觉得高效储能这个领域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做。我想回报国家,回报一直在推动这个领域发展的所有人。
这里我还特别想对女生说,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证明男女在发展学业和事业上有太大的性别差异。现实困境确实存在,但情况是越来越乐观的。我读本科期间,化学系男女比例大概是2∶1,最近几年已经接近1∶1。我自己招生的时候只关注学生是否有热情,现在回头看性别比例也几乎持平。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这个领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并发展显现,性别差异会越来越被淡化。
(作者为青年科学家,研究领域为能源化工材料,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