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应时代中认识领导力
■傅君芬
1993年7月,我意气风发,怀揣着对医学的美好憧憬和对孩子的喜爱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从握拳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的那一刻起,我已暗暗下定决心要为儿童健康奉献一生。
什么是领导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领导”的本意是带领大家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我认为,领导力的核心价值,在于正直之心、服务之责和管家之职,即作为一名领导者,需要有以身作则的奋进意识,有服务他人的渴望,有培养资源和财产、将“人”放在第一位的责任感。所有成功的组织都基于三个关键优势:一是清楚地知道组织的方向以及如何达成目标;二是领导者和团队成员都具有一心为之做出有益贡献的能力;三是具有尽一切力量实现目标的共同愿望。
医院的女院长并不是很多,但其实在学界、教育、商界、体育界,女性领导者的身影比比皆是:研发新冠疫苗的“人民英雄”陈薇、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格力的董明珠、中国女排的郎平、大山女孩的“校长妈妈”张桂梅……这些熠熠生辉的女性榜样告诉我们,女性力量在各个领域从未缺席,性别从来不是是否拥有领导力的决定因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领导却常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惑:如果表现得温柔,会被认为是软弱;如果表现得坚强,会被形容为女强人;如果喜形于色,会被怀疑容易情绪化;如果升上高位,会被归因于沾了性别的光……如何面对接踵而至的审视与怀疑,这是很多女性领导者都会面对的问题。
那么,该如何提升女性领导力?我认为有几种方法:一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自信地面对职场;二是要不断学习,通过终身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三是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例如女性领导细腻、温柔和善良的性格特点,善于倾听和沟通的亲和能力,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觉的洞察力等均有助于甄别方向、指导行动;四是要为人大度,要有开阔的胸襟。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惟有大气之人,方能成大器。
记得1993年7月,我刚毕业不久,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怀揣着对医学的美好憧憬和对孩子的喜爱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从握拳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的那一刻起,我已暗暗下定决心要为儿童健康奉献一生。而今三十载千帆过,我迎来送往很多个孩子和家长,看着他们带着笑容、健康平安地回家是我心中最大的喜悦。一路走来,我也逐渐从一名儿科医师成长为一名女性领导者、临床科学家,这些成长经历也让我对领导力在儿科发展中的作用有了特别的理解和感悟。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然而,儿科发展却一直面临困境。一方面,儿科医生工作繁重、待遇偏低,医师流失率高;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足,标志性原创性成果少,获奖级别低;另一方面,儿科资源被多方掠夺、儿科专科医生稀缺、儿科用药难题多、妇幼保健院力量被忽视等现实问题也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切身体会到的“疑难杂症”。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多措并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与成效,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三个意识是分不开的,那就是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十三五”建设时期,我们抢抓国家首次在儿童健康领域布局“国家级儿科医疗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们也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标国际国内顶尖儿童医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
为加快国际一流儿童医院及高峰学科的建设,我们不断拓展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学术团体及知名儿童医院的合作关系,拓展国际“朋友圈”。我们联合波士顿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线上线下国际多学科会诊(MDT),攻克儿科疑难重症、罕见病、未诊断疾病的诊治难题,今年还和国际顶尖合作伙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开始了“卓越专科”教育培训项目,让我们的医生都能够提升临床水平和研究能力。
临床研究一定要面向国家战略,服务人民健康。近30年,我国城市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上升了10倍之多,已高达20%,且日益呈低年龄趋势。肥胖是慢性疾病滋生的土壤,防治儿童肥胖刻不容缓,这也是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发展要求。“十三五”期间,我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病与营养及影响因素研究”,为国家肥胖防控制订区域化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发现我国未被诊断的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的惊人。“十四五”时期,我再次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儿童肥胖代谢性疾病发生机制与精准防治示范研究”,致力于建立儿童肥胖代谢病预警新体系及家—校—医时空融合的筛防、诊治、管控新范式研究。
作为儿科医生,我也非常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而骨龄检测是评估生长发育的重要工具。但人工读骨龄耗时而不够精准,2017年,我带领团队与依图公司合作研发出国内首个落地临床的骨龄AI辅助诊断系统,将原本需要5~10分钟的阅片过程压缩至秒级完成。我还携团队联合美诺瓦医疗团队经过3年的临床研发,于2020年7月成功推出全球首款微剂量辐射可移动骨龄DR,也是第一款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用于手腕部拍片的平板DR,目前已经取得6项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这两项新技术也都大大惠及基层医院和患儿。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服务的虽是20%的群体,却是100%的未来,我有使命发挥医学专家的带头作用,积极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作为儿童医院的一名领导干部,将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五个好干部标准为实践准则和奋斗方向,努力成为具备家国情怀、全球担当、德性格局、竞争开拓、唯实唯先的高素质女干部。
(作者为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大学二级教授、求是特聘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长,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副主任。)
经历和选择
■陆盈盈
如何提升实力?实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积累。就像我自己,并不是天赋型选手,作为普通人没什么特别的成长方式,“无他,唯手熟尔”,在我选择的领域做个勤勤恳恳多下苦功的“卖油翁”。
我是做自然科学研究的,经常会被问及职业和人生选择的问题。毫无疑问,科学最需要的是严谨,但说到人生态度,我向来是随性从容一些。在此,我从青年女科学家的角度,谈谈我在每个阶段的选择以及感悟。
先蓄力,再选择
我们总是会说选择大于努力,但大部分时候我们并没有那么多选择。中学期间比较稳妥的高考目标是省内高校,后来高考发挥比较好,进了浙江大学。选择化学是因为相对来说是我花比较少的精力就能学得好的专业。读博是出于当时的主流选择,最后选择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直博项目。我当时托福考了六七次,成绩并不理想,能够进入常春藤名校,是因为我的口语成绩还不错。在研究方向上的选择初衷也很简单,我从导师给我的三个方向中选择了金属锂电池。十几年前能源材料领域还不像现在这么火,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方向很有前景,认为它是能使社会受益的一个研究领域,就选了它。
现在回头看这些选择就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刻意而强烈的动机。与其说关注选择本身,我更关注实力的存积,只有实力足够才有更多的选择。那如何提升实力?实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积累。就像我自己,并不是天赋型选手,作为普通人没什么特别的成长方式,“无他,唯手熟尔”,在我选择的领域做个勤勤恳恳多下苦功的“卖油翁”。
在试错中获得人生技能
读博期间,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试错。国外五年的科研生活其实很单调的,做实验、写文章、看海量文献、参与学术会议。其中,做实验占了重头戏。失败、思考、重复,是我的日常。
我研究的是高能量密度金属锂电池,我曾经为了检测锂电池的安全性,花了四五个月时间去做锂枝晶观测的实验。这个实验因为要用显微镜来观察,所以要求设计的电池不仅要足够薄,还要密封性好,放在电解液中不能有气泡,既不能漏出来,也不能移动。整个过程非常复杂,各个环节的要求极高。实验过程中涉及的部件都要自己设计或找专人制作,小到一片玻璃、一根导线,都马虎不得。制作好后,还得自己动手组装。
我又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去设计电池结构。制作电池必须在无氧无水状态中,几乎每天我都处在一个大箱子里。从设计材料,准备材料,到自己动手组装,再到观测,每个制作步骤快的话需要一天时间,慢的话则要很多天。
老天往往不遂人愿。做实验哪怕方向正确,各方面达到了高度精准,外部条件也给力,但如若缺少了那么一点点运气,也不会成功。这一个课题下来,我做废了两三百块电池。每当实验失败时,我都在想是不是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仪器和更大的团队再去验证排除一次。
在那期间有连续两周的时间,我每天做实验到凌晨2点,早上8点再去上课,只为解开一个问题。实验室里没有凳子,更不要说床。一旦投入进去,连续站十来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我经常深更半夜,只身一人坐着校车,在冰天雪地中,一边思考一边返回住处,日复一日,每天醒来时都有期待,每天睁开眼睛想到的就是昨晚睡前一个稀奇古怪的想法,到了实验室可以马上实践,验证是否可行。渐渐地,我好像找到了坚持做下去的光亮点。
几个月时间下来,我发现实验怎么做都不行,只好宣布放弃。而那一刻,我只是告诉自己,失败乃实验常事,不必太在意,以后有机会再做。我发现自己好像已经和失败和解了。实验虽然失败,并不代表我一无所获,我使用了新仪器,未来或许能用到其他实验上;我认识了新的合作者,未来可能会对我的项目有帮助。经历过的任何事,都有可能成为以后科研路上的铺路石。后来的一次组会,我无意中听到与我的研究体系相关性并不强的同学介绍实验,我从中得到了灵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尝试用他的实验方法去做,实验结果竟然比我之前的实验都要理想。
先成长,再成功
我在回国之后受到了过多的外界关注,也有过不知所措,但是我知道要先完成自己的课题,人在成功之前需要先成长。抛开不属于我的荣誉以及驾驭不了的影响,先沉下心来做事吧。沉浸于广袤无边的科学研究越久,越会觉得自己渺小,从而保持谦卑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从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一个意外治愈。
在学校崭新的实验室里,我们从几人的小团队,满六周年时已扩展至近30人。有一位博士生于去年提前毕业,并获得了国际顶尖科研院所的博士后offer。他刚来帮我的时候才本科二年级,我们一起把一台台测试仪搬进实验室。我从大家身上看到了朝气与活力,也看到了我自己。这种朝气与活力,不单是奔着某一件事才有的,而是一种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信念的执着。
在金属锂的研究这个领域我只做了1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斯坦利教授已经做了50余年。在斯坦利教授获奖的前两年,我在一个国际会议遇到他,因为帮我写过推荐信,我习惯性地向他表示感谢,即使他不一定记得我。他幽默风趣,不变的是低调谦卑,坚持着他的研究,我敬佩这样的人。
一路走来我受到了太多的恩惠,我所获得的一切真的属于我吗?我认为它属于这个时代,属于我的国家。我承担国家的重点研发项目,也申请了多项面向基础研究的项目。去年我组建了浙江省储能团队,我觉得高效储能这个领域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做。我想回报国家,回报一直在推动这个领域发展的所有人。
这里我还特别想对女生说,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证明男女在发展学业和事业上有太大的性别差异。现实困境确实存在,但情况是越来越乐观的。我读本科期间,化学系男女比例大概是2∶1,最近几年已经接近1∶1。我自己招生的时候只关注学生是否有热情,现在回头看性别比例也几乎持平。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这个领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并发展显现,性别差异会越来越被淡化。
(作者为青年科学家,研究领域为能源化工材料,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
健康的力量
■许亚萍
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体育运动带来的,它让我彻底摆脱了曾经那个“病恹恹”的许亚萍,也培养了我的体育精神,打磨了我的心理素质,并在退役之后,持续影响着我的每一次人生选择。
体育运动之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世界共识。我从小体弱多病,感冒发烧是家常便饭。高中的时候,有人来学校选拔,自此我与皮划艇,与运动建立起了一辈子的“友谊”。1998年我进入浙江省皮划艇队,2001年进入国家皮划艇队,2004年获得世界杯皮划艇总决赛德国站女子四人艇1000米冠军,2005年获得第十届全运会女子四人艇500米冠军。运动员时期,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体育运动带来的,它让我彻底摆脱了曾经那个“病恹恹”的许亚萍,也培养了我的体育精神,打磨了我的心理素质,并在退役之后,持续影响着我的每一次人生选择。巴菲特曾经说过:“人生的很多问题,跑步都会给你答案。42.195公里,能够给你足够多的答案。”体育运动之于身心健康,之于领导力,之于女性,都有着无法比拟的重要性。
1912年,教育学家蔡元培就提出了领先于世界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先进理念。高校体育是最高层次与最后阶段的身体教育,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强健体魄和磨砺意志,它更是完善性格、健全人格不可缺失的一环。这也是退役后,我选择加入浙江大学,继续推广发展水上运动事业的原因。我希望从高校入手,从课内教育到课外宣传,全方位地向高校学生普及正确、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推动校园体育生活化,培养强健体质的大学生。从运动员转型为教师、水上运动推广者等多重身份的过程中,多年体育运动中获取的体育精神和心理素质一直帮助我、鞭策我、引导我坚定不移地往前走。
永远逆着风 顶着浪往前冲
我不喜欢倒退或者不前进的感觉,永远逆着风、顶着浪往前冲,是我在体育里面学到的精神。没有一次次的失败就不会有最后的成功,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更加努力地尝试;当我们学会坚持的时候,就学会了自我激励和自我治愈。一个人的自信心,就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成功中产生的。迈克尔·乔丹曾经说过:“我的职业生涯中有9000次得分失手,输过300场球,26次错失众人寄予厚望的制胜一击。我这一生都在反复不断地失败,因此我最终取得了成功。”运动,就是教会我们经历失败、自我激励和治愈、培养自信心最好的方法。
来到浙江大学之前,我是一名运动员,我的目标就只是“更快、更高、更远”,除了金牌,很多东西都被忽略了。来到浙江大学后,我完成了从专业竞技者到面向大众的水上运动普及者这样一个角色转变,但转变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同的身份带来了不同的挑战。期间,我经常鼓励和肯定自己,回忆经历中荣耀和自豪的事情,肯定自己具有的能力,拿出不服输的精神,告诉自己:“过去行,现在更行!我能当好运动员,也能当好教师,当好水上运动普及者。”从体育运动中学到的自信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帮助我完成了身份转换的过程,也在之后的道路中帮助我挑战困难、肯定自己。
让皮划艇成为一项普及运动
我一直有个理想,就是让皮划艇成为一项普及运动。2010年,我作为中美外交首批研究生冠军班留学成员,赴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留学,也正是这次留美学习机会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回国做水上运动代言人、培育青年人体育精神的决心。我发现那里的水上运动很普及,但在中国,水上运动只是很少一部分人的爱好。真正让我受到冲击的是,我看到中美两国在体育理念、体育体制和体育产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距,我开始思考如何让体育回归教育,我深感自己有责任推动中国体育发展,让更多人感受体育精神。2020年,我们成功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共建浙江大学中国水上运动发展中心,这是我想要在中国推广“水上运动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同时,我们观察到国内在水上运动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2019年,超强台风“利马奇”席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受灾严重的浙江临海,大水淹没了道路和房屋,群众受困。得到消息后我和4位志愿者带上救援设备,连夜赶去参与救援,把专业知识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最后有30多位受灾群众在我们的帮助下撤离危险地带,这也是我作为国际水域救援IRIA亚洲首位R4女训练官的责任,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真正运用到救灾工作中。2021年,河南暴雨洪涝灾害牵动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为了提高水上应急救援能力,我们中心团队积极推动开展《浙江省社会应急力量水上救援能力测评指导大纲》编撰工作,推广老百姓、学生积极自救和他救最基本的方式方法。在推广水上运动事业的每一个脚步中,都离不开团队协作。
一直坚信 永不放弃
退役时,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做自己生活世界中的冠军。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了浙江大学,一开始,学校并没有水上运动的相关体育课程,我只能从最基础的游泳课着手开展教学。我没有放弃和低落,而是调节好心态,积极沟通争取,从开设皮划艇课到成立水上俱乐部再到开展水上运动会,一个适用于浙大的水上运动体系从零到一慢慢被组建起来。面对让人无法预料的一个个难题,我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人的力量太渺茫,我开始游说、鼓励有能力推动水上运动发展的企业和个人进入这个领域。
我觉得退役后的日子也像极了运动员生涯,我就是这次生活和工作“赛道”中的选手,必须保持耐心,持续付出,才有可能成功。在这次“比赛”中,我在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体育精神仍然是我的制胜法宝。
(作者为原皮划艇世界冠军。国际运动健将,国际激流洪水搜救IRIA亚洲首位R4女教官,浙江大学中国水上运动发展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曾获浙江骄傲2019年度人物、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教育部直属高等工科院校体育优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