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震烁古今。听闻武昌蛇山下的红楼,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早有心去瞻仰一番。阴雨的周末,难能偷得浮生半日闲。迎着蒙蒙的细雨,我来到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位于武昌武珞路阅马场的红楼,红砖红瓦,掩映在绿树丛中,静立在一川烟雨里,虽身处闹市,却仿佛与面前车水马龙的大武汉隔绝。也许是阴雨天的缘故,游人稀疏,寂寥清肃。楼前的碧樟广场和花坛喷泉,静静地接受细雨的抚摸,略显寂寞惆怅。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立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大门前。先生身着中国传统服装长袍马褂,左手持有礼帽,右手手握拐杖,面容庄严肃穆。寥寥的过往游客,每每到这儿,总会放慢脚步,默默站定,仰头瞻仰国父的威严,若有所思。大门左右各挂一面图纹清晰、色泽鲜明的鄂军都督府铁血十八星旗,好像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走进红楼,怀着敬畏的心情,拾阶而上,走过磨得发亮而微微泛黄的木质地板,拭去立柱上多年积下的尘灰。微弱的灯光如流水般泻下,映出隐匿在空气中的浮尘。空荡的建筑内回荡着哒哒的脚步声,一下一下地,扣人心弦。呈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二层式建筑还原出那一段峥嵘不凡的岁月。一间间展厅,陈列着各种资料和文物,会议室、会客室、起居室,复原出百年前的场景。这一切,就像是一部黑白老电影,将那血雨腥风的首义之夜缓缓铺展开来。小心翼翼地行走其间,眼前浮现出革命党人百年前为国请命、万死不惜的大义凛然;耳边回响着那一声声歇斯底里的呐喊声和阵阵颤人魂魄的枪炮声;心中掀起热血沸腾的波澜,久久不能平息。一时间,恍若隔世。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了,拍打着顶瓦与窗棂,织成一层厚厚的雨幕,笼罩着天地。展馆内昏暗的光线,好似清末的压迫专制与腐朽落寞,时光仿佛倒退回一个多世纪前的武汉三镇,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华大地。从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到一块块租界的界碑,当时的中华大地,哀鸿遍野,内忧外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兴,逆之者亡。”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终于在 1911 年,起义门的一声枪响,结束了中国 2000 多年的封建专制,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说: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先生带着遗憾离开我们,却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期许与勉励。抚今追昔,新时代的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为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伟大复兴梦想而不懈奋斗。
物换星移,几度春秋。历经风雨的革命旧址屹立在蛇山脚下,黄鹤楼畔。它静静地依偎在浩浩汤汤的长江、巍巍峥立的青山旁,看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如今繁华的都市早已不是当年焦灼的土地,当初的丹心热血换来今日的繁荣昌盛。多少的忠魂埋骨火热而充满希望的中华大地,岁月让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为不朽的历史,这座静静矗立的沉默不语的红楼,便是最好的证明。
走出纪念馆,天已放晴,太阳将光芒洒向大地,映出那挂在天边的彩虹,街上人影多了起来。站在铁门外,不知还有多少人会在闲暇时刻来瞻仰这座红楼,去回忆那段峥嵘激荡的历史,去感悟那一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与豪情。历史在岁月中褪去,却留下痕迹,供后人缅怀。那痕迹背后的事、人、精神,却永垂不朽,不会被遗忘。这正是这座红楼在漫漫岁月里也不会孤单寂寞,经风吹雨打后仍然屹立不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