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德语系的外教文佳佳(Katja Wengenmayr)。我来到这里工作快两年了。 我感觉华科大跟德国的一个小城市一样大。除了超市、书店、咖啡厅、 理发店、眼镜店、医院外,还有一些奶茶店和火锅店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德国学校里面一般学生少,食堂少,也很少有围墙,大学的建筑(如图书馆、学生宿舍)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中国,大学就像是城市里的城市,而大学的围墙也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的传 统,即在城市周围修建城墙。当然现在如果人们要进入学校,只要刷卡或者刷脸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华科大的学生也住在学校,本科生四个人住一个房间。在德国几乎没有这样的情况。德国大学宿舍除了学 生自己住的房间以外还有公共厨房, 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做饭。除了住学生宿舍外,他们也可以选择与其他学生或者自己的朋友合租一套房。还有一些学生自己单独租房子住。那么租房的钱从哪里来呢?一般是父母补贴一部分或者学生自己去打工赚钱,这两种情况在德国比较普遍。虽然并不是每一份工作都对他们的学业有益,但他们可以体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相反,在中国,学生们总是需要参加很多不同的会议、 志愿者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比赛。
我在华科大教德语,主要教口语、 写作和听力。我比较重视口语能力, 希望学生在我的课上能学会用标准的德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也意味着学生需要在一个中文语言环境中慢慢学习与理解德国人的思维方式。这并不简单,所以我们经常做一些讨论和辩论练习。此外,我还希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的能力。很多学生不仅有创造力而且很有幽默感,无论是小组任务,做广告之类的视频还是排练戏剧,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的德语水平逐渐在提高。
在教学中,我还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同时不断丰富他们对德国的了解。有一次,我问他们对德国有什么印象。他们回答说土豆、汽车品牌、战争、马克思、歌德与宗教改革……这些答案都非常好。我希望学生能从比较客观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和总结中国与德国的共同点与区别。在我看来,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唯有具备敏锐观察力、同理心与外交能力的人才才不会轻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作者单位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