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华北电力大学校报》

龙年说龙

作者:陈华    
2024-01-15     浏览(89)     (0)

癸卯岁方除,辰龙元日臻。随着活泼可爱的兔子渐行渐远,农历龙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兔年的大事不少,世界纷繁变幻,中国风景独好。随着龙年的到来,走过65个峥嵘岁月的华电也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岁月。

说起龙这种似幻似真的神话动物,我们眼前马上便会浮现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上古瑞兽,更神奇的是,作为麟虫之长的神龙,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上能升天,下能入水,能翻江倒海,能兴云布雨,对于农耕文明为主的华夏人来说,简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吉祥圣物。

龙之所以出现,其实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的。

最初的中国龙诞生于何时已不可考。目前发现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查海遗址就在辽宁阜新)的龙形石堆和龙纹陶片,其中的龙形石堆长约19.7米,由红褐色石块堆砌,与北斗七星的走向一致。可见龙的形成与古代的天文有一定的联系。事实上,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宿,每七宿为一组,其中位于东方的正是所谓苍(青)龙七宿。与后世不同的是,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龙是猪首龙,其头由野猪头骨堆成。这点在随后发现的距今7000年前的赵宝沟遗址(同样位于内蒙古敖汉旗)中的四灵陶尊上,也得到了证实。

而在6000年前的仰韶遗址中,清晰地出现了蚌壳堆出的龙虎形态。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的龙身体不算太长,带有明显的蛇形身体及比较发达的四肢,肢端有爪,还有明显的尾巴。到了5000年前的红山遗址中,龙的头部形态日渐明晰,红山玉龙的龙嘴同样具有猪的明显特征,只是猪耳朵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背鬃或角的形态。在与之天悬地隔的三星堆文化遗址中,却出现了羊龙的不同形态。仿佛是为了呼应三星堆文化遗址,在4800年前的良渚梅家里遗址中,考古发现的玉龙首璜也是羊头龙(也许后世的龙角形象最早应出自羊角,而非鹿角)。不得不说,中国文化博大包容,可谓多元一体,在其最初的演进过程中不免各因地利,各有所宗。

在距今3800年前的二里头(在今河南偃师)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著名的国宝绿松石镶嵌玉龙,又称“中国龙”。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故此这条绿松石龙备受瞩目,一直被视作龙图腾的始祖。同样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另一件绿松石铜牌则再现了当时龙的原貌。此龙长有胡子,带角,脸型有点像犬科动物。

不论龙头像猪、像羊,乃至像犬,却都离不开龙身像蛇。这应是与“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说法有关,作为创制文明的中华始祖,伏羲、女娲独有的人首蛇身文化符号必然会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华夏文化的正朔,中原地区的龙经过上古时期列圣先贤的不断推广,再杂糅其他周边部落的图腾形象,经过长期的融合沉淀,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常见的龙形象。古人所谓黄帝在位时“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的记述,其实反映的正是不同图腾的部落共同聚合在华夏族的旗帜下,共生共荣的漫长过程。

由于篇幅关系,笔者对于后世龙的演进历程就不再一一赘述了。笔者只想说,龙的形象在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始终不停地变化,直到清朝才最终定形。清朝将龙的形象绣在旗帜上,飘扬的龙旗曾是华夏的象征。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民族高举龙旗不屈抗争,写下过不少可歌可泣的诗篇。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龙再也不是帝王的独家专属,真正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

今天人们研究上古时期龙的原型,曾有过不少推测。有人说龙其实是鳄鱼的化身,由于上古时期气候温润多雨,河湖纵横,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亦有大量鳄鱼生存。商代诸侯鄂国(在今山西乡宁)便是以捕鳄为生,且以鳄鱼为图腾,这也是鄂国国名的由来。鄂国一度势力膨胀,其首领鄂侯与九侯、西伯昌(周文王姬昌)并为商朝三公重臣。西周时,鄂国受到崛起于山西的晋国逼迫,南迁湖北,再度称雄一方。今天湖北的简称鄂正是根源于此。因为先民在生产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与长寿、顽强、勇猛,兼具极强攻击和防守能力的鳄鱼为伍,才会对其产生崇拜,进而将其异化成上古神兽。至于“龙”字的发音,最大可能是先民出于对天上打雷的敬畏,因为雷声隆隆,所以才拟音为“隆”。这是后世雷神总爱以龙的形象现身,进而与行云布雨、润泽万物融为一体的原因,也是先民在创制文字时“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生存智慧的体现。

如果从“龙”字的字形来看,今天的龙已全然没了最初的形象。最初的“龙”其实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龙”字为兽头蛇身之状,头顶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这个辛字有被驱使的意思,表示龙可能被一种强大力量所驱使。什么力量能够驱使万能的龙呢?在古人心中,只有昊天这个最高的神灵。龙受上天指派,为人间行云布雨、驱魔除怪,保人间幸福安康、龙马精神。有意思的是,在大禹治水的神话中,恰恰就有一条上天入地战无不胜的应龙,受命辅助大禹成就了万世功业。

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和山川河岳那样的雄姿,又能像鱼一样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在天空翱翔的龙,却从不恃强凌弱,而是任劳任怨地为农耕社会的风调雨顺服务,龙因此赢得了后世百姓的尊崇。人们争相将各种美好的愿望加诸在龙的身上,龙的形象才会日臻完美,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图腾。

如此神异的龙,身上哪里最为关键呢?南梁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叫张僧繇,他画的龙惟妙惟肖,令人叫绝。有一次,他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城中的安乐寺内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画眼睛,大家好奇地问他为何不画眼睛呢?张答:“这些龙要是点上眼睛,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硬逼着他给其中的两条龙点睛。果然,不一会儿,电闪雷鸣,墙壁炸裂,两条点睛的龙破壁而出,直上青天。这个“画龙点睛”的故事,说明龙晴对龙至关重要。不过,在龙身上,似乎在龙颔下或龙口中的龙珠(夜明珠)更为重要,正如庄子所言“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故此后世便有“探骊得珠”的成语,亦由此衍生出“二龙戏珠”的图案被广泛应用。

千百年来,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民间传说,中国人都将龙视为与麒麟、凤凰、神龟并驾齐驱的灵兽。有关龙的图案在古建筑、青铜器、玉器、食具、丝织品、绘画、装饰物中屡见不鲜。外国人也据此称中国就是一条东方巨龙。

对于这种神奇动物,我们自然不可能在动物园中看到,只能从《西游记》等神魔小说中寻见一鳞半爪。小说里的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顺敖不仅有名有姓地被人格化了,而且分司着为人间兴云布雨的重任,芸芸众生对他们的降临如“大旱之望云霓”,每逢旱魃为虐之际便会准备各种祭品跪求龙王爷普降甘霖。在农历节日中,也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便是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恰逢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春耕播种时节,此时的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雨水滋润,所谓“春雨贵如油”说的正是此时。为了风调雨顺,老百姓便将对丰收的祈愿放在神龙身上。

2012年是龙年,在中国邮政发行的龙年邮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五彩蟠龙身躯盘卷,龙头正对,目光如炬,五爪张开,神采飞扬,动感十足。那炫丽的色彩、优美的造型、饱满的躯干,象征着华夏大地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象征着祖国如舞动的巨龙一样正一飞冲天。

进入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人们早已离开了“靠天吃饭”的日子,但对龙的崇拜却已印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因里。在我们的语言中,关于龙的成语大都寓意吉祥、令人振奋。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卧虎藏龙、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蟠虎踞、龙骧虎步、龙吟虎啸等等。而中国人“望子成龙”心切,在给孩子取名时也常常会带上个“龙”字,如成龙、马龙、费俊龙、富大龙等。当然,今天人们要想看到龙,除了影视剧外,就是在各种古迹中去一探究竟。如果要想看到“活”龙,则要在逢年过节的舞龙灯表演、赛龙舟竞赛中,才能看到变化万端的龙、激流勇进的龙,那一刻真的让人心旌摇动、激情澎湃。

曾记否,张明敏先生一曲《龙的传人》“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唱遍大江南北,唱响海峡两岸,唱得华夏子孙万众一心,唱得中华儿女意气风发。时隔多年,那种刻在龙的传人骨子里的音乐仍然令人动容。

今天,我们仍要一如既往地传承龙的精神与气概,在向民族复兴大业昂首前进的新征途上,龙举云兴,飞龙在天。在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我们同样要同心戮力,争取早日跨跃龙门,化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