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我校师生的设计作品有望让一座焚毁的古木廊桥——
重焕生机,“绵延”传统文化

2024-01-15     浏览(244)     (0)

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木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绵延》效果图


想沉浸式地感受 《清明上河图》的景致吗? 那么来看看我校学子为福建屏南 万 安 古 桥 重 建 设 计 的 作 品——《 绵延》吧!

一座古色古香的木结构廊桥横跨在湍流不息的小河之上,桥面两侧陈列着本地传统工艺品和文创产品,蜿蜒的屋顶在南方古村朦胧的月光下显得苍劲有力。 这是日前由建筑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师生联袂创作的第八届全国高等 学 校 木 结 构 设 计 竞 赛 一 等 奖 作品——《绵延》 所展示的趣味盎然的乡村廊桥风景。 全国高等学校木结构设计竞赛是由同济大学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加拿大木业协会和德儒巴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协办的全国最高等级的高校木结构设计竞赛,旨在绿色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推动木结构建筑的建设。

“福建屏南万安古桥是我国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古朴端庄, 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不幸于 2022 年遇火灾被焚毁。 ”谈及此次竞赛的背景,《绵延》 作品指导老师、建筑学院罗靖介绍说,本届全国高等学校木结构设计竞赛的题目便是基于万安古廊桥重建为背景,“较往年的竞赛题目而言,今年题目的设计背景更为真实和具体,各个参赛团队就木结构建筑在遗产保护和村民生活需求方面展开了更多的思考。”“这是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很难得遇到的课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绵延》作品团队成员邢惠玥说,在建筑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孙小鸾、罗靖、张海燕、赵烨、杨会峰等 5 位优秀教师的联合指导下,竞赛团队围绕竞赛主题 “传承、 创新、发扬——古桥重辉, 福建屏南万安桥重建”展开思考,并聚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木结构建筑、村民生活营造、乡村振兴等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方案设计。 竞赛团队充分考虑到万安桥既是当地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通道,也是他们日常休闲、娱乐、集会的重要场所。在开展方案设计前,团队成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首先学习了木结构建筑的相关知识,重点针对当地独特的编木拱廊桥结构进行了研究,随后对屏南地区的建筑和传统文化习俗进行了充分的收集和分析。 “我们希望重建的万安桥极具本土化特色,并能从传统建筑形制中衍生出具有场所精神的在地建筑,能够承载乡村的日常与未来。 ”邢惠玥介绍道,团队方案沿用了原万安桥的编木拱桥结构原型,并结合现代钢木建筑的节点构造进行拱架形式的设计研究,设计方案经过数次迭代,成功实现了木桥承重和围护结构的创新。

木结构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空间与结构在形式上的高度统一。 在这次竞赛方案中,团队采用了“万安桥”传统的编木拱作为空间和结构形态的原型,这样既继承了历史中“万安桥”的文化和工艺的精髓,也让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在“新万安桥”上实现有机的统一。 “我们在编木拱的基础之上,将其中的五节苗部分进行变形放大, 延伸至屋顶,编制出屋顶的支撑结构。 ”邢惠玥很自豪地介绍道,这是团队基于我国传统木结构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另外,我们还从周围民间沿山地不规则分布的坡屋顶的村落形态中提取了廊桥折线的屋顶形式,并在后期进行了优化处理,让编木拱在屋顶的位置与细叠木构建融为一体,完美地将两种木结构形式灵活地结合到了一起。 方案的屋顶不仅体现出单体建筑坡屋顶的形式,也将坡屋顶所形成的聚落空间进行了转译,进一步丰富了其美学价值。”

考虑到当地的廊桥文化和功能,团队为当地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廊桥空间, 既修复了历史延续下来的村庄肌理, 又保留了沿袭数百年的生活方式。“在学习建筑的过程中, 我一直对历史留存下来的文化保持着敬畏之心。 ”团队成员施忱希表示,团队在传统廊桥的编木结构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也为未来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通过现代木结构技术, 优化了其连接方法与材料刚度,既简化了结构形式,也秉承了传统建筑结构形式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将结构与空间秩序的美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在保存村民对万安桥记忆的同时,给村庄带来新的生机。”

“木结构建筑是在我国大力推广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的大背景下进行产业探索的产物。 木结构建筑在材料特性、安装建造、拆除回收全过程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本次参赛作品与国家提出的产业发展新方向契合度非常高。 ”团队指导教师张海燕介绍道,学校木结构教学和研究在国内高校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体现在近年的教学成果上,其中在全国高校木结构设计竞赛上已获三届一等奖与多届二、三等奖。

姜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