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南科技学院 - 《湖南科技学院报》

烟火行

作者:张凯斌    
2023-12-31     浏览(121)     (0)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南方的乡野游历,体验了山川秀色、市井烟火,品尝了各种小吃,感受到了四方烟火,也体会到了家的味道。作者对生活有着独到感悟。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打在我慵懒的身上,我便知道是时候要出去走走了,久居一室之内,少了许多与外界的接触,山川秀色、市井烟火也不曾好好感受一番。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世间的山与水,世间的人与事,唯有自身亲历一番,才能明白其中的真谛。感悟生活便是要付出行动的。

从科院出发,沿萍州南路北行二三余里便到了柳子街。街上,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远处,青石上的坑坑洼洼似乎在述说着时间的沧桑,条条青石都被磨得锃亮,上面仿佛倒映着柳宗元的影子,时而孤舟垂钓,时而篁竹鸣琴。沿着柳子街往里走,驻足凝视街边两侧古建筑,我仿佛进入了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怕打开一扇门,便有一群古人涌出来。街道两边交错纵横的小巷里时不时飘散出缕缕炊烟,这是家的呼唤,召唤在街上三五成群玩耍嬉闹的“神兽”们———要归家吃饭了。脚踏青石,目光所视,皆为历史,长街的尽头便是小石潭和钴鉧潭,可惜双潭至今仍犹在,不见当年柳河东啊!

浮桥人独立,潇水悠悠北去,不禁感慨,千载兴衰,且如逝水皆空。兜兜转转,曲径通幽,步入怀素公园,满目萧条,幸得绿天庵还在,庵前芭蕉高耸,独占山巅,叶入云天。当年怀素在此挥毫如龙,笔落生烟,绿天庵成就了怀素的修行,芭蕉树见证了怀素的成长。无奈物是人非事事休,千载之后,吾辈登临,唯有当年狂僧今何在,徒留芭蕉入云天的叹息。登上东山山巅,已值日暮,粉色的落霞渲染天边,破了天地一线,又见倦鸟飞还,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之意。晚天犹蓝,远山仍绿,山下万千灯火俱明,一片橘黄,多种色彩交汇,勾勒了此般绚丽夜景。

夜渐深,城市烟火气渐浓,潇水两岸点起千盏灯,寻常小巷也热闹起来。如果说清晨是行商坐贾、贩夫走卒的天下,那么夜晚便是各种小吃摊和烧烤店的狂欢。铁板上刚浇的油滋滋作响、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排档里三五好友,高谈阔论,把酒言欢、刚出炉的玉米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粒粒娇艳欲滴,一口下去,唇齿留香……一条街,条条街,飘起的是烟火,点亮的是人间。

最喜晚风解人意,共与黄灯伴人去。风吹散了人们一天的不愉快,夜除去了人们一日的疲惫,走在路上我不由得吟起了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比起城市,南方的乡野更令我心向神往。次日,我与好友骑行香零山,山路弯弯,我心颤颤。生在北方平原的我,哪里见过这么蜿蜒曲折的山路,不怕山重水复疑无路,怕的是有车又在转弯处。经过十几分钟的骑行,抵达了香零山村,映入眼帘的是农家种植的时令蔬菜,田间地头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水潭,浓烈的乡土气息扑面袭来,令我心旷神怡,甚至觉得空气都是甜的。

村头,有两棵树,一棵柚子树,一棵柿子树,两棵树皆硕果累累,压枝低。村里每个老人都面带笑容,孩子在道路上追逐打闹,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此言用在此处,言之无过,古风尚存矣。走在路上,残荷风骨犹存,亭亭玉立,风吹碧浪生。潭水清如许,老农肩挑扁担在潭里清洗刚摘的蔬菜,这场景我之前只在书里读过,如今亲眼所见,不禁驻足多看几眼。待我走出村落,忽闻一声犬吠,我回头向后看去,只见炊烟缕缕,在这一刻我想家了,何处无炊烟,何处无犬吠,只是少了家的味道。

此行终点为永州八景之一的“香零烟雨”,可惜去时天朗气清,并未有幸赏之,只有香零山孤零零的立在潇水中。不过身处潇水之畔,还是有景可赏的。飞机在头顶飞过,云作龙虎之势,变化万千;红日在江边下落,染得河水一片金黄,斯之谓浮光跃金。

归途中,路过居民区的一个小巷,忽地飘来了炒菜的味道,瞬间想起了妈妈做的饭,这是对在外游子强有力的冲击,突然想到汪曾祺先生写的一句话: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诚如斯啊!对于游子而言,遍览四方烟火后,更渴望属于家的那一份烟火气。

又是逐星踏月归,不过两日出行体验一番人间烟火,也乐此不疲。烟火聚拢只在一碗,烟火散开便是四方。烟火可以在当前,烟火也可以在过去;烟火可以在山川,烟火也可以在人文;烟火可以在白天,烟火也可以在黑夜;烟火可以在城市,烟火也可以在乡野。烟火可以在大社会,烟火也可以在小家庭。品味人间烟火,珍惜生活点滴,这大概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