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积肥料找肥源;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止蚜虫麦秆蝇……”
一岁四时,一时六节气,称之为二十四节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熟练运用节气来指导农事劳作。比如:桃始花,仓庚鸣,谓之惊蛰,万物复苏,到了春耕时节;温风至,蟋蟀居辟,谓之小暑,东北地区将要收割冬、春小麦,农户忙着田间管理;水始冰,地始冻,谓之立冬,一些地区不仅要忙于秋收冬种,有的还要做好丰收的入库准备。
可见,节气———浸润在中国农业的智慧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早期的节气更是与古代祭祀文化紧密相连,且与“敬天保民”的思想相契合,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探索。在汉武帝时期,节气已经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立法补充,展现着节气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当我们在这拥有万顷黑土的东北———中国主要产粮地区,节气无时无刻不在彰显与中国农民的密不可分。尤其是在谚语的创造上,东北地区独树一帜。比如“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还有“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幽默诙谐的谚语,背后绽放着东北人民朴实、勤恳的笑脸。“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在如今飞雪飘飘、寒风习习的冬月,立冬裹挟着风雪从容而至,势要带来一副银装素裹的风采。农民们也传来喜悦的笑声,诉说着今年的丰收。虽然立冬并非东北下雪的标志节气,却是一个漫长冬季华丽展开的预告。农民一年的辛勤劳作,用汗水浇灌的丰收,化作了安详与富足的生活,抵御着漫漫寒冬。
一年前的立春日,北京冬奥会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中缓缓开幕。从“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的立春到“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的大寒,这一场属于中国的浪漫,终究是飘到了世界远方。二十四节气用饱含中国人的智慧和独属于农业文明的浪漫情怀,载着具有文墨气息的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不少网友看过倒计时后,纷纷赞叹“美轮美奂”,更有许多外国网友直呼“中国文字独有意蕴”。可见,中国文化的浪漫渐渐被国外所感知。二十四节气肩负着文化的使命,通过冬奥会,将其蕴含的宇宙观、世界观、生命观向世界展示;它承载着文化自信,用节气配合经典诗词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广袤壮美的山川江河;它讲述着中国故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已深深融入民族的血液。
回归历史的路上,我们看到《逸周书》对节气历法的体现,也看到《淮南子》对节气的完全记录,还有《史记》之中“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的清雅叙述。
无论是中国农民对自然的以小见大,还是文人骚客用节气寄情于景的抒发,节气都流传着五千年历史的厚重,在新时代,焕发着别样的光彩。
(作者为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