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40岁4000万:只是励志无关拜金

2011-04-11     浏览(283)     (0)

文章评论了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关于高学历者贫穷是耻辱和失败的观点,认为教师不应以金钱衡量学生。但作者认为,董藩教授的言论是激励学生合理合法致富,而不是拜金主义。他认为董藩教授的言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知机遇,做出更理性、更智慧的选择。因此,作者认为董藩教授的言论与拜金无关。

44,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并对研究生提出要求,“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对此,多数网民持批评态度,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46《天府早报》)

  

董藩教授的话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批评实在太功利、太现实,是一种错误的财富论,是在向学生灌输一种拜金主义,有辱师风。网友的激动和气愤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按照这个话的意思,金钱似乎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显然是不妥的。

但是,董藩教授提出这个观点真的是倡导学生拜金吗?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所谓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董藩教授的“404000万”显然并不在倡导此种观念,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合理合法致富”,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况且,争论问题,首先要清楚对方说话的背景。如果一名普通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董藩式的要求,那肯定招骂。但董藩是北师大的教授,同时也是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的主任。如果他的研究生将来准备从事房地产业,那么,在商言商,理所应当。

“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这句话本身也许不中听,但确实有其合理的成分。对于有志于经商的学子而言,其天职就是创造社会财富,合法挣钱。如果在40岁时依然穷愁潦倒,过着让妻儿和父母跟着受苦、为衣食发愁的生活,那当然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了。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是士兵们积极向上的动力。一个商人,尤其是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型房地产商,志向高远一点,是应该的。而作为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的董教授,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上述要求,自然是无可厚非,也很有道理。

至于担心董藩教授的这句话会使其游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笔者看来也纯属多虑。研究生教育不是中小学教育,也不是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对已经成年的学生来说,是否愿意接受这种激励,他也有选择的自由。

可以肯定的是,董藩教授所有的学生,不可能都在“40岁时有4000万身家”。人各有志,他们都会基于现实和机遇,理性地选择最有益于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退一步说,如果有学生在40岁时未完成“4000万身家”的人生目标,只要师徒情谊还在,董藩教授会据此和学生断绝师徒情分吗?显然不会。如此看来,董藩教授的这句话,更是特定语境下的特定表达。如果脱离这一语境讨论,难免会产生偏差,甚至会曲解原意。

我们身处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追求百家争鸣,教授要求“学生40岁有4000万身家”,只是多元教育思维逐渐蔓延现实背景下的一次小小尝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更多地认知,在机遇面前能够做出更理性、更智慧的选择。而对于高校教授采用何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学生,是其教学的自由。我们不应该对董藩教授进行道德绑架,更不该揪住特定语境下的一句话而对他大肆讨伐。

作为一名高校的教授,董藩一定过了40岁,他大约也没有4000万元的身家。不过,笔者愿意相信,董藩的说法,是对当下一些知识分子缺乏财富意识的一种矫枉过正,是对有志于房地产行业的莘莘学子的一种激励。国外小学生对财富观已经有很高的认识,而在我国,特别是在校园,缺乏财富意识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这种意义上说,董藩的言论,也有其用心良苦之处。

正像董教授自己回应的一样:“本是励志一句话,何必暴跳伤心肝。”因此,笔者认为,董藩教授的“404000万”只是励志无关拜金,是董藩教授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学生会否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是不是会成功,也只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