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工大报》

2023年度科研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

2024-01-01     浏览(3034)     (0)

本报讯 12月22日,学校召开2023年度科研工作总结表彰会。会议以“赓续前行奋楫争先有组织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总结2023年学校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突破等方面取得的新业绩,展望以“站位、谋划、协同、新质、卓越”等为关键词的2024年科研工作,并对深耕科技创新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校党委书记熊四皓、校长韩杰才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韩杰才在讲话中指出,过去的一年,全校上下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新百年一流大学发展建设的步伐迈得更实,科研工作不断达到新高度。一年来,全校上下牢记国之重托,把握时代机遇,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全国重点实验室集群正在逐步形成;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合纵连横,全面加强同上级部门和外部力量的密切协同,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任务,获批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聚焦源头创新,坚持分类施策,推出了系列促进基础研究的创新举措,一批基础研究指标取得新突破;坚持卓越导向,深化机制改革,各基层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干大事、成大事的底气自信更加强烈;心系国家全局,坚持主动服务,同题共答、同向同行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和异地研究院全国布局更加完善,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韩杰才分析了目前学校科研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做好下一阶段科研工作作出3点部署。

      一是要牢牢把握航天第一校“尖兵”定位,全力以赴培育打造一批“大个头”超级工程。要深刻把握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当下航天第一校“尖兵”作用发挥的路径,提高站位,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学校同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深度合作,发挥科技工作者既“敢想敢干”又“善作善成”的比较优势,深度参与航天重大工程的创意谋划阶段,探究形成一批富有前瞻性、独创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域和问题集,以此引导全校上下精准布局、合力谋划一批重大战略方向、规划培育一批重大项目,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筑牢绝对竞争优势。
      二是要充分发挥航天领域高科技“溢出”优势,在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开辟更多“新赛道”。要发挥航天科技“高性能”“高精度”“高可靠性”“高自主性”和“强环境适应性”等特征,全面打开视野,主动转变思路,加强同重点领域头部企业的密切深入合作,通过拓展技术应用落地场景、打通技术牵引转化路径,精准发力、快速切入、站稳脚跟。要牢牢把握好当前“百舸争流”的关键契机,全面推动学校从航天第一校“尖兵”向突破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卡脖子”问题的尖兵转化,以更强的历史担当和主动奉献,服务好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学校科研攻关新阵地。
      三是要纵深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迭代升级有组织科研体系。要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优化调整学校有组织科研体系。要从需求端把准改革方位,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形成体系性更强、灵活度更高、战斗力更加充足的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模式;要从供给端找准改革路径,充分发挥不同层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建立“学校带动、学院推动、项目组联动”的科研动车组模式;要从供需两个维度一同发力、不断聚焦,建强同谋划打造“大个头”、不断开辟“新赛道”高度匹配的科研管理体系,为“争取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坚强保障。
      韩杰才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站位大格局、瞄准大课题、集聚大团队、开展大作战,以打造新的国之重器的新担当、新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新功。
会上颁发“科学攀峰奖”“重大工程型号任务突出贡献奖”“科技成果突出贡献奖”“平台建设贡献奖”“专家突出奉献奖”“科技成果转化优秀集体奖”“专利成果转化贡献奖”“科技成果转化优秀团队奖”“到账科研经费突出单位奖”“科学原创探索奖”“校企合作突出贡献奖”“服务龙江突出贡献奖”“年度科研管理先进工作者”。
      校领导安实、刘宏、甄良、孙雪、沈毅、范峰、陈蕊、刘挺、帅永,校党委常委李明江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赫晓东院士出席会议。
      副校长帅永主持会议,并作科研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一年来学校在打造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深度参与国家重大攻关任务、谋划打造新的国之重器以及重大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提出2024年科研工作目标。
      航天学院院长吴立刚、机电学院教授王波、化工与化学学院教授邵路在会上发言,分享了自己在学院发展建设、重大项目攻关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并表示将继续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卡脖子”难题集智攻关,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刘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