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比‘益’双‘肥’项目———高效液体螯合肥助力农业绿色升级”从600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即“红旅赛道”)金奖,也为学校捧回了首个“红旅赛道”金奖。
团队负责人张欢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研究生。她说,现如今,农业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肥料使用久了一定程度上对于土壤以及环境都会有危害和污染,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将传统农业肥料升级改造成绿色高效、环境经济效益双高的新型肥料是推动农业绿化升级的不错途径。“与传统化学肥料以分子量小的无机盐为主要成分不同,我们用螯合态代替离子态,研发出来了糖醇螯合肥。这极大地提高了肥料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效率。”该项目指导教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颜冬云分享道。团队研发的高效液体螯合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作物配比的螯合率不同,主打“对症下药”。产品不仅对作物友好,而且对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酸碱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重视技术升级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正是高效液体螯合肥的过人之处。”
张欢洋表示,项目要想走得远,一定离不开多年的沉淀积累和众人的坚持。从2016年项目成立至今,申请了30项发明专利,其中已有11项获得专利授权。自2020年开始参加各类比赛至今,“比‘益’双‘肥’”项目分别斩获了2枚省铜、2枚省银、1枚省金、1枚省特等奖、1枚国铜以及2枚国金,在今年更是以“红旅赛道”金奖登上了获奖史的巅峰,可谓“七年磨一剑”。
颜冬云却表示,刚开始这个项目并不被看好,然而在研究过程中的突破让大家逐渐有了信心,便坚持了下来。在这种坚持中,项目开始逐步取得进展。2017年,项目获得省重点研发专项立项,随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立项,吸引了越来越多师生的参与,团队由此慢慢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学校和学院对该项目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虽然获奖证书上只有30个人的名字,但是这个荣誉是属于我们团队100多人的。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专家学者的打磨以及师生的付出共同铸成了这次金奖。”颜冬云说,如果把项目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树,那么根基便是各方的付出。
在螯合肥的研发过程中,团队克服过种种困难。在多次购买市面上不同批次的糖醇螯合肥并进行检测分析之后,团队发现市场上不同批次的产品不仅没有技术上的创新,质量更是参差不齐。颜冬云一针见血:“好的产品是要不断地通过作物反馈进行更新迭代的,这也是目前中国农业市场上所缺乏的。”同时市场上并没有统一的分析检测标准,基于产品质量、检测方法以及作物反馈与自我调整这三大“痛点”问题,团队创造性地研发、有目的地投入,让其不断迭代更新,成为一个成熟的产品。
竞赛要求团队的项目要最终落实到产品,以一个产品的形式或者以技术服务的形式来回馈社会。在项目成立之初,该团队的高效螯合肥并没有多少农民愿意使用,于是项目成员便联系老家的亲戚以及其他同学朋友,将化肥寄回家,让他们在自己的田地里进行实验。到现在为止,产品在滕州实验了5年之久。在项目初见成果后,在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的推荐下,该项目在崂山的碧海蓝田、平度大泽山葡萄大观园和即墨的苹果园落地实验。“肥料好不好,作物说了算。”颜冬云说,从最初的农民“不敢用”到现在的企业、国内研究机构、国外专家学者的“主动要”,目前高效液体螯合肥已走进8个省的27个村庄的15000多亩农田,如即墨华山镇的花生田、山西曲沃文明村的小麦田、新疆喀什与石河子的花生田等。
“项目就像一块原石,需要不断地打磨才有可能从朴实无华变成闪闪发光的钻石。”项目成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的李东蔓认为“不破不立,保持自信”十分重要,“被否认是常有的事,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项目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的张梦溪表示,“人无完人,事无尽美”,答辩使用的PPT虽然经过多次修改,最后也还有不完美之处,“但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大家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大家伴随着项目一起成长,这比最终的结果都要重要。”
“比‘益’双‘肥’———高效液体螯合肥助力农业绿色升级”项目自2016年开展至今,团队每年都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颜冬云像黏合剂一般将团队每个人的力量集合起来,让每个人都得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得项目不断平稳向好地发展。竞赛已到终点,但团队仍步履不停,他们将推动高效液体螯合肥助力农业绿色事业不断升级、持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