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在行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义诊活动红火又暖心,群众就诊靠谱有依靠。
“党建 + 义诊”实实在在帮助群众,党建 + 志愿服务”充分彰显责任担当,“党建 + 支部联建”同心共促融合发展……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红医在行动”即将走过自己的第一个年头,从乡村到街道,从部队到企业,活动红火又暖心,群众喜闻而乐见。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红医在行动”如何在医院之外,让医生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变成了一座“连心桥”?
2022 年 8 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联合吉林市乡村振兴局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线,由医院 46 个党支部结对帮助 46 个乡村党支部,聚焦脱贫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疗卫生问题,开展实施了“百姓健康乡村行———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截止到 2022 年 12 月,300 余名医护人员直接下沉联建村,使用医院大型体检车等设备,共为 2000 余名村民进行了诊疗检查并提出治疗意见,开展健康科普讲座 30 余次。2023 年 4 月,附属医院党委依托“百姓健康乡村行———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践行“红医精神”,进一步打造了“红医在行动”党建品牌。作为“百姓健康乡村行”项目的横向推进和纵向延伸,“红医在行动”又造福了多少群众,又有多少新的亮点和举措?
够温暖!让群众幸福感十足
“我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但是小毛病也不少,日常的生活习惯里也有不少误区,在听完了今天这个宣讲后,我得改变之前的一些错误认知。”吉林市船营区大东街道松北二区社区的居民张阿姨,在 2023 年 12 月 15 日参加了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红医在行动”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 30 余位居民开展的义诊与健康宣教活动后激动地说,今天这个宣讲讲得非常好,我心里非常澎湃,觉得不能白听,得往心里去、脑袋得记住。从今天开始,我回家是该喝水喝水,该吃水果吃水果,该吃绿色菜咱们就吃,让自己变得健健康康的,比啥都强!”
群众细心静静倾听着健康宣讲,时不时和身旁的“老伙伴”们侧耳交流;主讲医生一边科普一边讲解着实际案例,拉进与群众的距离,让大家听得懂也能听得进去;互动环节“争先恐后”,每个居民都在说着自己的烦恼和问题,医生护士们一一解答……在参加完了这场义诊与健康宣教活动后,张阿姨和她的朋友们又忙着去参加社区的歌舞活动彩排。“知道如何让自己身体变得更健康了,心情好了,跳舞唱歌也更来劲了。”张阿姨说道。
“红医在行动”,给居民群众们带去的不仅是健康知识的宣传与科普,还有基本健康状况的诊疗与服务,更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实现。
与此同时,“红医在行动”的辐射范围不止是社区,截至2023 年 12 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红医在行动”志愿者服务队已走进乡村、街道、学校、部队、企业等多类吉林地区的行政单元和自然单元,开展了 40 余场义诊与健康宣教服务。
在这个受益群众达 4000 余人次,涉及到义诊、志愿服务和支部联建等多个方面的活动中,满意和幸福一直被群众留在了心间,温暖”自然成为了关键词。
够专业!让群众信赖感十足
“每次我们选定地区单元后,在去之前都会与相关负责人沟通联系,以当地疾病发生的疾病谱为参考依据,选派相关系统和专业科室的专家前去进行义诊。在义诊过程中,我们也会询问患者病情,结合着饮食状况,进而获知到当地人群的饮食结构与疾病之间的关系。”附属医院医技第九党支部书记、临床营养科主任贾宝洋已经连续参加十九次“红医在行动”的相关活动。在实地进行义诊和宣讲时,她会根据不同地区群众的饮食结构、身体情况,纠正大家的一些不科学的行为,宣传均衡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将健康科普知识传递给老百姓。“在乡村、社区、企业、部队,每个群体基本的饮水习惯都不同,很多人渴了才喝,有的人一次性喝很多,这都存在误区。”贾宝洋表示,红医在行动”志愿服务队伍会结合实际情况科普科学的健康知识,帮助群众们走出饮食误区,改善饮食结构,提倡合理膳食,提升健康素养。
“医疗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健康知识匮乏、现代化和信息化医疗手段需加强、医疗药品储备不足……这些突出问题在一些社区还很常见,在一些偏远乡村乡镇更为明显。”附属医院眼口耳疗区护士长王晶霞是外科第十二党支部书记,在每次活动过程中,她都会直接对接义诊单位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因此对于基层医疗体系整体情况的了解也是更加直观和全面。“咱们的健康教育应该更多更全面地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社区和村庄。在这些地域,一些群众连很多简单的医学知识都不了解,基础的健康知识也不健全。”王晶霞表示,除了进行义诊和健康宣传之外,红医在行动”更需要用专业得到群众们的信任。
“我没什么手艺和技能,身体就是我的本钱,附属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直接到家门口开展医疗检查、无偿服务,能够帮助我保住这个本钱。”“多年都没有做过这么详细的医疗检查,医护人员用专业能力和水平,对我们的照顾太周到了。”我真心给这些医护人员点赞,给党和政府点个赞!”……走进乡村、社区,想让群众发自内心满意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体贴周到之外,专业”绝对是更为重要的答案。
吉林市永吉县岔路河镇头道沟村有一户困难家庭,女主人患有乳腺癌,男主人因工伤导致腰椎骨折,儿子还患有精神分裂症。在一次“红医在行动”的开展过程中,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内科第十五党支部书记孙昕昳博士和志愿服务队伍来到了头道沟村并专程前往这户人家。“我们觉得他们家真是太可怜了,而且真的希望能够为他们提供点帮助。”在简单了解了基本情况以后,孙昕昳为这户人家的孩子进行了一个抑郁方面的测试,并告诉他和家人如何正确使用一些指导用药。“这个年轻人按照我们的指导吃了相关药物,病情很快有了一定缓解,避免了去精神病院再进行治疗。女主人后来还专门来到医院感谢我们。”孙昕昳表示,很多时候,一个简单却又专业的诊疗和指导,对于医疗知识匮乏的家庭来说,甚至可能会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如今的“红医在行动”,辐射范围继续扩大,受惠人群越来越多,帮扶力度越来越大,品牌影响越来越深入人心。从吉林市大森林食品有限公司到北华大学包保帮扶村白城市通榆县开通镇向荣村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东兴村、西兴村,再到吉林省军区吉林离职干部休养所,群众和官兵的信赖让“红医在行动”的初衷变得更有价值。
够靠谱!让群众获得感十足
“我们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在吉林地区还是挺有影响力的,大家都很认可。宣讲的时候,因为群众比较信任我们,所以在吸收完这些知识后,他们也能逐步更新正确的观念,进而从生活方式、服药用药到疾病防治、就诊治疗,都能够起到宣教的作用,影响自己的家人。”附属医院卒中病房主任医师李凤娥直言,很多宣讲面对的都是中老年人,而这部分群体大多都是每个家庭做饭的“主力军”。“我们和他们讲要‘控盐’,他们再做饭的时候就少放盐,虽然这不一定是影响卒中发病的决定因素,但是有很大影响,饮食控制好了,再加上恰当的运动,可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些危险因素都减轻了,脑卒中或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和发病率也自然降低。”李凤娥说道。
“红医在行动”希望通过开展持续、高质量的健康科普文化宣传、线下线上义诊活动,有效传播健康理念,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和“健康吉林”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这,也正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对于广大医生护士成为健康科普主力军的重要要求。鉴于此,附属医院“红医在行动”志愿服务队把持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当做重要抓手,希望能够尽可能将健康理念植入人心,让所有群众增强获得感,同时也更希望能够通过接受宣讲的群众将宣教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一次义诊活动中,附属医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医技党总支副书记韩笑发现了一位眼部受伤的患者。“当时他的情况不算严重,但是也留下了我们的电话,以便发生特殊情况时能及时就诊。”据韩笑介绍,这次义诊的一个暖心行为几乎拯救了这位患者的视力。“有一天他的眼睛出现了严重不适,于是及时联系了我们医院。医院为他开通了绿色通道后,急诊派车直接在医院门口进行交接,后面一系列的诊疗、拍 CT 等检查以及后续办理住院,总共只耗时半小时左右,有效地遏制了他的病情。”韩笑表示,在每次科普相关医学知识及义诊活动之后,很多群众及患者却得到了以往可能没有接触过的知识,除了更加了解自身病情以外,也进一步更新了就医理念。通过患者与医院的互动,医院也提升了就医体验,构建了医患和谐关系,让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及时就诊,不延误病情。
通过暖心举措和靠谱行动,不断打通“百姓健康乡村行——助力乡村振兴”向“红医在行动”的转化与延伸,附属医院向着为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为群众分担医疗经济压力、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目标持续迈进,努力把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作为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