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初夏时节,开州区竹溪镇高峰村新建的150亩沃柑园里一片生机盎然,树林间,村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
2021年5月,时任高峰村第一书记陈六新来到这里,挑起了带领全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担子。两年来,陈六新聚力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家庭农场发展,激活特色“山果”产业活力,扩大产业聚集效应,实现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林果产业走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高峰村,位于开州区竹溪镇西南部,以山地为主,坡度较大,产业基础薄弱。“高峰村地势陡峭,多为红石谷子地,村民们在自家地里种植果树。”经过几个月的走访调研,陈六新开展工作便有了清晰的思路。
“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高峰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就这样,陈六新协助村支两委、村民代表,与驻村工作队一起,将一场“乡村振兴行动”在高峰村浩浩荡荡开展起来。
为了长远、科学地规划产业发展,陈六新还联系了相关领域专家为产业发展作指导,组织“两委”会、工作例会专题讨论解决集体经济组织在种植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向上级申报支持村产业发展的项目。
2021年底,陈六新牵头引进了资金65万元,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建一个150亩沃柑园和203亩李子园的科学管护系统。“我带领村支两委去了开州区、北碚区、璧山区等6个地方的苗圃,最终才买到质优价廉的果树苗。”在果园建设期间,陈六新带领着村民们加班加点,种植、架设浇灌系统、浇水,高标准完成沃柑园的建设。
沃柑园建成了,而如何突破农民的技术水平,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是陈六新面临的新挑战。
利用现有资源,陈六新联系我校理学院工程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开州区农业农村委等支部开展共建活动,针对果业生产过程中的种植、果树整形、花果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及产品销售环节,为村里的种植户们提供技术指导及培训。“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让我们学习了种植的技术,陈书记亲自带头关心果园的发展,我们十分有信心。尽管去年夏天开州遭遇大干旱,由于我们果园有浇灌系统,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精心管理,为避免果树受旱加班浇水、适时施肥,我们果园果树的成活率达98%。”高峰村刘大姐说。
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果园林,陈六新算起了一笔收入账,“民今年从集体经济组织中务工收入获得19万余元,沃柑园投产后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40万元收入,村民从中务工获得收入25万元。”
改善乡村面貌 服务人民生活
公路两边绿草茵茵,通过加宽进村主公路、新建河堤、对泥结石路面及边沟进行清理,公路两旁变得干净、有序、整洁,在花草的点缀下,高峰村形象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这样的变化,正是高峰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乡村振兴,既要有“面子”,更要重“里子”。为了全面改善高峰村群众居住生活条件,陈六新与驻村工作队员们着力推进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围绕建设美丽乡村,陈六新协助高峰村申请资金380万元,硬化普光铁厂至周礼福老家森林防火环道5.5公里;协调资金155万整治大堰头至盛兴光电厂的渠堰2.6公里;协调资金170万元,硬化村部至沃柑园产业公路1.3公里;协调资金2万元对高峰村2、4、5社的5公里泥结石路面及边沟进行清理;协调项目资金60万元用于平溪村界至高峰砖厂和分水梁至盛兴光电厂的修建河堤和加宽进村主公路250米;协调资金5万元,对张灵芝李子园至胡道友家的主公路扩宽弯道硬化480平方米……
“确保村民安全用水、用上优质水,我多次与村委、村民一起查看各个饮水源情况。”陈六新说,针对3社傅家沟居民的饮水质量急需升级,正牵头寻找新的饮水源并修建饮水池。
与此同时,自驻村以来,陈六新还积极开展“志智双扶”工作。“我们关注村青少年发展,联系对接重庆邮电大学工程数学系、应用物理系等党支部为高峰村留守儿童进行科普讲座及支教活动。”陈六新说,目前,已为村里留守儿童进行科普讲座20场次,受益儿童近400人次,为村里留守的孩子们捐赠科普读物、笔记本130余册,为石碗小学捐赠体育用品、图书、羽绒服及电脑,为小学生实现100份微心愿,价值约10万元。
(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