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叠叠的梯田,郁郁葱葱的茶树,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重温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一路交心闲谈。三天两夜的山区邮路,父子二人从陌生、隔膜走向体贴、理解,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一生的甘苦和一个普通乡村邮递员默默无闻的风雨人生;父子俩情真意切的交流中,浓浓的亲情流淌在青山绿水间。
这是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经典镜头,蜿蜒曲折的邮路,承载着父亲风雨无阻运送邮件的敬业和艰辛,是父子两代职业的交接之路,更是一条消除隔膜的心灵之路。中国人一向不善言谈,很少有机会面对面交心谈心,让对方感受到直接的温馨,而总是含蓄内敛地、默默地表达情感,在许多默默无闻的瞬间流露出深情,这部影片表现的正是这种典型的中国式的“父子关系”。
电影是看的艺术,很多情感是靠镜头来表现的。特别是这部情节单一、叙事舒缓、台词不多的影片,电影语言和演员表演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部电影在语言上精雕细琢,简洁洗练。影片大量运用闪回镜头表现父子之间心理的融合与沟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儿子背父亲过河的场景。影片在这里插入了几个闪回镜头。在儿子小的时候,父亲把儿子驮在肩上逛街,画外音是:“能背得动爹,儿子就长大了。”现实画面是儿子背着父亲,闪回的是父亲驮着儿子,父亲和儿子什么也不说,都在回忆着过去、感受着现在。父亲趴在儿子身上像个孩子,儿子背着父亲已经成为一个大人。生命的轮回、情感的交融,通过这几个简单的镜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父亲作为一名老邮递员,忠于职守,他一个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走了一辈子的山路,将一生都献给了邮政事业,能把信安全及时地送到乡亲们手中是他最大的骄傲。电影中父亲坚持给盼孙子盼得眼都瞎了的五婆读一封没有文字的信,还随信寄上钱。在大风把信吹跑时,父亲抢信的矫捷身影时时告诫儿子:那是邮包,不是自家的米袋子,一封也不能少。父亲用一辈子的辛苦、一辈子的沉默爱着他的家人、乡亲和工作。虽然他终日奔波在大山深处为山里人送信,没有时间陪伴妻子和儿子,但是,他对妻儿的牵挂与歉疚在他的动作与眼神中得以清楚的体现。他不仅爱着自己的亲人,更爱那些离不开他的乡亲,他用一生的时间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奉献着,舍小家为大家地工作着。但他和儿子相处的时间不多,导致父子之间产生了深深的误会和隔膜。
导演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并没有过分地煽情,而是保留了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但是却更能让人感受到深沉的爱。遍看整部电影,很难找到关于任何关于父爱的台词,唯有一句似乎能有一些折射到父爱的光辉。
父亲对孩子说:“生你的时候,你妈妈写了一封信给我,这可把我高兴坏了,我把吃饭的钱全都分给大家买酒喝了。”——这是典型的东方父亲,爱得深沉,爱得伟大。虽然这种平淡的语言不会刻意煽情,但是总能给你带来感动。
在影片的最后,某一个宁静的夜晚,父亲安安静静地坐在了床边。看着熟睡在床上的儿子,他悄悄地躺在了孩子的一旁。可就在这个时候,儿子把头悄悄地靠在了他的身上,把腿轻轻地压在了他的身上。
这静静的温馨一幕,将父子间的温情展露无疑,也为这部电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部影片,音乐灵动,山村唯美;山水之情,乡民之情,父子之情,一幕幕都让人十分动容。
不由地想起另外一幅图景,和《那山那人那狗》中含蓄的父子亲情是如此地相似。南京浦口火车站,一位中年男子蹒跚地穿过铁道,用双手艰难攀爬月台,肥胖的身子微倾,非常吃力。买回橘子后,男子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之中,渐行渐远,这情景刻进儿子的心头。这是每一位中国人关于父爱最经典的记忆,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艰难攀爬月台和转身离去的背影,藏着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情感,万般事宜,皆藏于心间。
岁月的长河将父亲消磨的苍老消瘦,宽广伟大的父爱深藏于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小细节,年轻的儿子即将奔赴人生的下一站旅途,但浓浓的父子亲情始终流淌在青山绿水之间,永不消逝……
(作者为文学院202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