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周报》

记忆容不下无限美

作者:谢心怡    
2023-12-18     浏览(170)     (0)

本文描述了蒋勋对银杏树的观察和思考,认为银杏可以随节气变更改变气质,诉说故事,并可以成为挽留一个人的理由。蒋勋通过描绘银杏的美,表达了对世界的谦逊和心灵不再局限的思想。


二十年前的蒋勋,在一个如森林般的校园中遇见一片银杏,“银杏树主干粗壮直挺,不太有芜蔓虬曲的姿态。从主干斜伸向上,有秩序的旁枝排列整齐。每一旁枝上凸出短短的许多小杈丫,承受细细长长的叶蒂。扇状张开,半圆弧形的叶片迎风招飐,特别葳蕤扶疏……”我们何曾这样细致地辨认过银杏,这样细心地记住它的样貌?

原来,银杏竟可以随节气变更改变气质,可以在扇状的叶片间诉说故事,在看似无可探究的错落枝干与小杈丫里藏着规则与秩序。当心真正离银杏这样近,如文字中一般,心灵与物象融为一体时,也许真的会以为是与故友久别重逢吧。若一棵树、一行叶好似久别重逢,那么它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成为挽留一个人的理由,成为对一片土地永远的牵挂。

《此时众生》以二十四节气为轴,记录四时变化、节气交替间的自然与人事。“我想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它们一一折叠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蒋勋写到。但人的有限记忆容不下世界无限的美。因此他品味光阴的流转,把四时之美写入文字,也带至世人眼前。

我们因此未至栖霞,而知秋叶经霜染红,光与色彩重叠变幻,毫无缘由地热泪盈眶;因此未至北国,而知寒林瑟缩与凝冻,月光明灭之下,惊动漫天枯叶乱飞;因此看见鹭鸶毫无重量地降下,静立水边,凝视逝水,钦佩于生命的专注;因此听到灞桥流水,悠荡咏唱的诗歌里,迟行的脚印走得那样厚重绵长。蒋勋的文字美如画卷,却不止于画卷,而于景中寄情、寓思、见理。

他写秋水间的不系之舟,“船可以是秋水空阔澄净的视域里一个小小的黑点,不是我们看见的存在,而是我们理智知道的存在。”人的视觉终究是有极限有边界的,正是这视觉的限制,使人懂得了在天地之间的谦逊,因而心灵不再局限,我们仿佛在这片秋水之侧,看到了千年前庄子的身影,懂得了思想之下,空阔留白的韵味。

他写路边短堤,“我只是坐着看千百张画,在眼前形成、存在、消失、变幻。好像在看魔术万花筒里刹那间千变万化的繁华,也像在看夜晚天空突然爆放的烟火。”短堤虽未变,在作者眼中,却是一张不断修改的画幅,将几千年的岁月浓缩为一场繁华与绚烂。光影浮现又幻灭,繁华乍起的惊艳与归于沉寂的失落,历史的起落尽在眼前画布之上,而最终归于现实中沿岸短堤的旧书摊,像一个不真实的梦。

他写绝壁之上的月升,“海面一道月光,由远而近,像一条路,像一条孤独者的路,仿佛可以踏月而去,一直走到天上。”长风几万里吹来,仿佛月光之下,披发佯狂的古人正走向人迹不到的险峰,走向久违的自己。这也许是我们不易懂得的一种孤独,那种独对山水月出的绝傲。

静静地读一卷明亮的银杏,藏一叶初冬在心间。再次漫步于林间,或许心头将有不同以往的触动。也许倚树而立,看风拂起落叶翻飞,亦拂去心中的繁琐挂碍,只余天地宽阔。也许仰首看飞叶,果然寻到那片似曾相识的扇叶,携入衣袖,与之一同闲想初冬之物候。也许风过耳际,一刹那间仿佛真的听到阮籍、嵇康在魏晋的长啸,惊舞满地翻黄,从千年前飞来落至眼前。

当美学境界之中有了理趣,物象有了意蕴,思想与美感交融,或许才真正能引人流连驻足。“银杏叶黄时,一树一诗行”,当金黄泛上了楼前的银杏叶,武汉也许并无深秋,秋叶却还得归入泥土。寒林叶落的韵味实是在初冬。不知你是否偶然在瞬间因此时的景致,心头泛起微微的颤动。

(作者单位 电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