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民族学院 - 《四川民族学院报》

康巴文化科普

康巴藏族民间谚语

作者:春燕    
2023-11-11     浏览(115)     (0)

藏族谚语是藏族民间文学中的一颗明珠,内容丰富、风格质朴、形象鲜明、语言精练,是藏族群众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形式简短,生动通俗,有极强大的生命力。在民间生活中,谚语具有智慧、思想与处世哲学,其语言形象、韵律整齐且言简意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为研究藏族社会历史、民族精神、审美心理等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谚语,藏语称“当白”,康巴藏族聚居地的民间谚语内容丰富、风格质朴、形象鲜明、语言精练,是藏族群众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藏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谚语历来受到藏族群众的青睐,只要开口说话,就能用精辟生动的谚语来说明深刻的生活哲理。在藏族聚居地,一个人能否熟练地运用谚语,实际上已成为衡量其口才和学识的标准之一。因此,藏族群众中有“话无谚难说,器无柄难拿”“最可口的酒是甘露,最悦耳的话是谚语”之说。

谚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说文》里将谚语解释为“谚,传言也,从言,彦声。”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写道:“谚、传叠韵,古语也。”藏语称民间谚语为“当白”,它形式简短,生动通俗,是藏族民间语言的精华和艺术智慧的结晶,有着极强大的生命力。早在公元八、九世纪,藏族文学史上就已经有了搜集和记录谚语的专门著作———《松巴谚语》;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更是引用了不可胜数的谚语,被誉为“藏族谚语的宝库”;著名的《萨加格言》和寓言体小说《猴鸟故事》中也有丰富的谚语材料,这些镶嵌在民间文学中的一则则谚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是研究藏族社会历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审美艺术、宗教信仰、语言习俗等方面的百科全书。

藏族民间谚语是世代藏族群众对自然现象、社会人生体验的艺术总结,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反映藏族聚居地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的谚语,比如:“羊是牧民之宝,六谷是农民之宝”“搅奶出酥油,搅水起泡沫”“虽然干着香甜,还是糌粑经吃”“久盼的贵客已临门,陈年的老酒早酿好”。二是反映藏族群众审美心理的谚语,如:“狐皮帽子外观美,暖耳还数羔皮帽”“睡时不要忘了槽上的马,平安时不要忘了腰间的刀”“珍珠玛瑙姑娘最喜欢,小伙子们蜜蜂一样围着她转”,从这些谚语中我们看到藏族男女对珍珠玛瑙、珊瑚和腰刀等配饰的喜爱和讲究。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群众大多以游牧生活为主,长期逐水草而居。于是,家里的牛、羊、马等牲畜和金银珠宝成为他们全部的财产。在藏族群众的心中,这些配饰不仅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审美需求。三是反映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及藏族群众崇尚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的谚语,如:“说话要想着说,干活要抢着干”“精心喂奶牛,早茶油自多”;有对集体力量认知的谚语,如:“只要拧成一股绳,羊毛也能捆雄狮”“老虎不敢吃成群的牦牛”;有表现尊重长辈、孝敬老人的良好传统的谚语,如:“天上布满群星,唯有北斗星亮晶晶;世上遍地人群,唯有父母恩情深”;此外,还有教育人们重视友谊,在与人交往时,反对以利相交,要以诚相见,信守诺言的谚语,如:“富人拿酥油待客是摆样子,穷人用清茶待客是真心”“好汉宽阔的胸膛,能容百匹骏马驰骋”“哈达洁白的好,人品诚实的好”“说话要真,喝水要清”。

康巴藏族民间谚语在民间生活中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仅是因为它凝聚着世世代代藏族群众的智慧、思想与处世哲学,同时也因为其语言形象、韵律整齐且言简意赅,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民间谚语中,藏族群众善于调动丰富的想象力,采用比喻、拟人的艺术方法,寓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于形象之中,再现生活,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如:“议事决断要像砸核桃”“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汉藏团结犹如酥油糌粑”。此外,藏族谚语也极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加以概括事物的本质,如:“嘴比牛奶还白,心比木炭更黑。嘴比丝绸柔软,心比毒刺还尖”。在结构形式上,藏族谚语大多具有句式多样、形式整齐、音调和谐的特征,最常采用对偶、排比、对照、回环、类比等形式,使谚语极富音乐性和美感,比如:“能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对偶),“湖泊的美在影子,草原的美在花,高山的美在雪,孔雀的美在羽”(排比),“一群山羊离开一只山羊没关系,一只山羊离开一群山羊就危险”(回环),“没有雪山哪有雄狮,没有森林哪有猛虎”(类比),这些谚语在形式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上下对称,显得精确紧凑,简洁凝练。

藏族民间谚语是藏族文化遗产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丰富了藏族民间文学,为我们研究语言事实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提供文献史料价值,这也正是民间文学文化阐释的现实意义所在。藏族民间文学博大精深,我们所做的努力如沧海拾贝,还有很多丰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去进一步解读。

(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