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四川民族学院 - 《四川民族学院报》

运动“赛”出风采青春“燃”在当下

——学校举行第十五届学生田径运动会

2023-11-11     浏览(94)     (0)

学校第十五届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共有627名运动员参加,共有13人次打破7项校运会记录,24名运动员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赛场上涌现出一批优秀运动员,他们挑战自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大家的掌声。运动会幕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学生记者 吴金金 曾钰婷 何 佳 陈琼娜 阮 桂)

(本报讯 学生记者 陈贞霓 阿呷布金莫 李荣 张珍艳)运动场上勇拼搏,大渡河畔展雄姿。11月9日至11日,我校第十五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在B区田径运动场顺利举行。本次赛事设有男、女子项目甲组15项、乙组14项,来自各二级学院的12支代表队、627名运动员同场竞技,奋勇争先,共13人次打破7项校运会记录,420人次获得单项比赛优胜奖,24名运动员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体育学院代表队、经济与管理学院代表队分别获得甲组、乙组团体冠军,法学院代表队、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代表队分别获得乙组团体奖第二、三名,藏学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代表队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挑战自我,拼搏铸就辉煌

“秋风吹,战鼓擂,经管学子怕过谁!”激昂的鼓声在运动场上响了三天,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的拉拉队为运动健儿加油助威的势头一直不减。鼓声阵阵,鼓舞人心,运动员们在赛场挥洒汗水,赢得荣誉。最终,经管学院卫冕乙组团体冠军。“这是我们学院独有的‘战鼓文化’,这几年孩子们都已经敲坏两个鼓了”,经管学院党委副书记余明江笑着说。据悉,经管学院于2012年至2019年连续8年蝉联校运会乙组团体冠军,2020年以6分之差屈居第二,2022年重回巅峰,今年又卫冕成功。这样辉煌的团体成绩离不开学院对体育运动的高度重视。为了备赛,从去年起,学院以班级为单位,要求保证每周不低于1个小时的体育训练,以此训练学生身体素质;各项目还安排专门教练,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本学期伊始,学院就开始对运动员进行专业持续的训练;实行1:N的志愿服务模式,分工明确,补给充分及时……“最重要的,还是学院和运动员之间的双向奔赴,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特别强,这就是获胜的诀窍”,学院团总支书记陈泓任说。

“砰——”男子100米预赛现场,法学院刘宇航在鸣枪后迅速冲出,和其他选手拉开差距后仍奋力狂奔,保持绝对优势至冲线。“11″6!好快!”他打破了去年由自己创造的乙组校纪录(11″72),终获乙组冠军。在男子200米比赛现场,刘宇航以24″22的成绩再破乙组校纪录,并捧得乙组冠军,引起了现场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短跑是速度与力量的角逐,我喜欢跑起来呼啸生风的感觉,享受体育的乐趣。”刘宇航说。

铅球比赛的最后一轮投掷一般被视为“决胜局”。在男子铅球预决赛现场,经过前一轮的三次投掷,藏学学院扎西达瓦的最好成绩为8.66米,位居中游。“右腿蹬伸的同时,身体向投掷方向转动……”即将上场,他紧张地回忆平常练习了无数遍的推铅球技术要领。蹬腿,转身,上身发力,重心往左移……最终,掷出一道完美的弧线。10.17米!乙组冠军诞生了!“得冠军完全在我意料之外,同时让我明白,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奋力拼搏激发潜能,就能取得成功!”扎西达瓦说。

赛场上还涌现出一批顽强拼搏的优秀运动员,他们是“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以6′37″06的成绩获得女子1500米亚军的体育学院王玲;是带伤上阵,以2278分的成绩获得男子五项全能亚军的体育学院刘坤……他们挑战自我,决不放弃的精神,赢得大家的掌声。

爱在后方,传递同窗情谊

在热闹的赛场外,还有这样一群人,不辞辛劳,不畏骄阳,来得比运动健儿早,赛后又是最后一个离开运动场,他们的目光时刻追随着运动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给人满满的安全感。他们,就是运动会的幕后工作人员。

赛场上,百余名裁判人员恪尽职守。“在终点冲刺时,头部或四肢先通过终点都不作数,只有躯干撞线,裁判员才会打表计时。”每场径赛前,学生裁判卢俊都会向运动员讲解冲线规则,这是他第一次参与运动会执裁,负责所有径赛项目的计时工作。他认为,裁判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较强的专业水平,“作为比赛的监督者和执裁者,我们必须准确地判断运动员是否遵守比赛规则,并做出公正的裁决。运动会既检验了我的理论学习成果,也增强了我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蓝天白云下,400余名志愿者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身着红、蓝两色马甲的他们总像“及时雨”一样,出现在任何地方,因为,“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要将热心与爱心在赛场上悄然传递。加油助威,他们热情洋溢;搀扶递水,他们无微不至;维序清扫,他们尽心尽力。“担任志愿者期间,我的心情起伏很大。”志愿者向琪说,看到运动员面色苍白、体力不支时,忍不住跟着揪心,而每当运动员夺冠收获满堂喝彩时,她也会备受振奋,为他们骄傲。

热闹的赛场旁,有一个地方格外的安静,那是校医服务点。一顶帐篷、一个药箱、一件白大褂,就是校医们的全部装备。三天时间里,他们随时待命,时刻关注赛场上的情况,确保受伤的运动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最专业的处理。是他们的坚守,为运动会筑起了安全的“堡垒”。游敏医生说,“只希望娃娃们在争取好成绩的同时要保护好自己,但愿我们不要在赛场上‘相会’”。

赛前赛后,200余名学生记者在赛场中穿梭,只为记录下每个闪光时刻,捕捉到每个精彩瞬间。架设机位、抓拍赛事、现场采访,全面追踪运动会新闻;坚守在“大本营”的“小黄帽”认真伏案工作,整理素材、剪辑视频、撰写新闻,深入挖掘运动会故事。“胜利的强音正在你们脚下踏响,奋力一搏吧健儿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播音员牛丹蕾正在播报观众来稿。此外,她还要负责播报运动员检录时间、当日运动项目、获奖详情等,运动会期间,播音员排好班全天待命,“能以己之力为运动会增添一抹亮色,让运动员们感受到‘我与你同在’的温暖,对我来说,就是莫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