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春中医药大学 - 《长春中医药大学报》

见字如面

2023-10-30     浏览(59)     (0)

-----------------转版-----------------

(上接第3版)

 

在教学上,苏颖教授也是有名的“严师”,她一贯主张学习中医经典,要打牢背诵功底,常年坚持亲自定期考核学生背诵基本功,一字一句的谬误都不放过。夏洪生教授的治学精神也十分严谨,要求学生做学问要一丝不苟,时间上也非常严格,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严格的要求,不容任何理由辩解和掩盖,因此他的学生也养成了严守时间、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许永贵老师给在读研究生配置了一把教研室的钥匙,列了很长的书目,在课堂上则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进行讲解,将其与实际结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他严谨耐心的教学态度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他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建造万丈高楼,不打好地基是不行的。”

 

读经典与早临床

 

任老常说“60岁才是行医生涯的真正开始”,任老说对中医的认识需要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大量病例,需要几十年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总结治愈率,不断改进诊疗方法,惟其如此,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中医的精髓。中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有些理论不是年轻时就能懂得,大多数人60岁以后才能全面掌握中医理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任老好多经典古籍都读坏了,像《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读坏了10本,不得已用糨糊粘住。任老常对弟子们说:“中医学无止境,60岁以前别乱说话。”

仝小林院士曾回忆第一次见到陈玉峰老师的情景。仝小林说:“第一次见到陈老是在图书馆,他问我在看什么书,我说是《汤头歌诀白话解》。他翻开书的最后几页,让我看着经络歌诀,竟从十二经脉歌到奇经八脉一口气背诵到底,接着又把《脉诀》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然后又背《医宗金鉴》的杂病心法要诀,惊的我目瞪口呆。”陈玉峰老师曾告诉仝小林院士:“初学中医,要花功夫背,不理解不要紧,临证多了,早晚有一天会豁然贯通。”他认为《医宗金鉴》是本好书,内容精炼,取材得体,切合实用,为有清一代医学大家集体创作之结晶。熟读金鉴,则中医可总览于胸中。他还认为读本草要重点读李时珍《本草纲目》和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不但要读正文,还要读小注,书中“有效”“奇效”“特效”之语,非为哗众之语,多为李时珍所亲验,疗效确切,于此处最宜留心。而读伤寒要跳出伤寒,掌握其辨证精髓;读温病要立足临床,掌握其效方和方剂化裁之心法。“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宜通。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立见吉凶……”这本明代医家龚廷贤编著的《药性歌括四百味》,年幼的刘柏龄背得津津有味,那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谈书,记忆力超群,基本过目不忘。一日,刘柏龄的叔叔拿回一个鳖板和一个龟板让其辨认,他看了半天都没能认出,过后叔叔详细讲解它们的区别和各自的药理作用,从此,刘柏龄老师体会到读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胡永盛老师指出学习中医有三步走:一是熟读四小启蒙书:《四百味》《汤头歌》《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要下功夫背诵这些基础入门知识。二是研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和精髓。三是多临床、早临床:在临床实践中反复思考、摸索,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学以致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烈对白屈菜进行系统的研究,亲自上山采摘,对其生长习性、药用有效部位、应用剂量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和亲身体验。运用白屈菜治疗疾病最大的难点就是药物用量问题,当时为确保为患儿治病的安全、有效,王烈沿袭神农尝百草的原始经验,亲身试药,观察药物反应。经过多次亲身试验和临床研究,最终确定了白屈菜的安全用量,得到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在现代医学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展的今天,传统而古老的中医学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逐步发展,并走向世界,其道理何在?仝小林认为,中医尽管复杂,但是它的基本原理又是很简单,即大道至简。他提出,要注重承前启后,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要从临床实践获取新知,通过研究上升成为新的理论观点,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名师前辈的精彩人生和辉煌成就值得我们回忆重温,他们的品德和精神更值得我们不断学习,继承发扬,在大师们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许多美好的品德和才能。如赵文海教授曾在《大师佑我行》中这样回忆国医大师刘柏龄:“刘老是德艺双馨的大师,他包容,能海纳百川;他宽容,能心填似海;他圆融宽厚,能与人为善。他崇尚医学家徐大椿的高尚医德医风;他信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信条。”如王烈老师始终心系中医儿科的发展,在培养中医儿科人才上,可谓殚精竭虑,倾其所有,把自己一身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还经常给全国各地的中医儿科同仁“传经送宝”。南征教授经常告诫学生:“读经典、跟明师、多临床、做名医,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看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做患者需要的、明明白白的铁杆真中医。”肖永林教授从孩提时代跟着父辈们上山采药、炮药到懂事之后诵读《四百味》《濒湖脉诀》,中医就像是一颗种子,在他心中逐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张继有教授对中医的笃定成为范例,能达到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程度,让一个人从排斥中医、怀疑中医到热爱中医、研究中医,可见张教授对中医的热忱。

在大师们从教行医治学的路上,这些光辉品格和思想也必将激励中医药学子,不断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正如仝小林曾说,在现阶段,重要的是培养一大批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疗效卓著的名医。中医学生要博采、要谦虚,要注重品行的修养,博采即要增长见识,要见大师看病,不小看“走方医”,向患者学习,向大自然和其他学科学习。他说:“谦虚能成就你的事业,注重品行的修养,要有孝心、有爱心,这样培养的医疗人才才能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以上内容均整理自《长春中医药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