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他引导学生用“专业梦”衔接“我的梦”

作者:航空学院    
2023-12-10     浏览(95)     (0)







  前不久,“爱国奋斗·南航担当”校友总师思政公开课开讲,“实实在在干一行专一行”让现场每位学子深受触动,高原寒夜的挑灯日记,技术难关的攻克求索,立项交付的执念坚守……这是南航人的使命与担当 。一代又一代南航师者将南航人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传承。让我们走近航空学院史志伟老师,看他30年来如何将使命感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
  引导学生用“专业梦”衔接“我的梦”
  新生与史老师的第一次相遇,总是在“新生研讨课”上———你想要学的是什么,未来可以去做什么事业?身处航空专业,如何用“专业梦”衔接“我的梦”?
  关于飞行器设计,有哪些学科方向?
  往前,他带学生回溯南航诞生在抗美援朝烽火的起源,回忆国家从落后到辉煌的风雨历程;向后,带学生了解航空国防知识,探索飞行器设计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社会价值。
  看着新生们大多清澈而迷茫的眼神,知道航空专业好,却不知道具体好在哪里?史老师主动申请来上“新生研讨课”。作为土生土长的南航人,从学生起他便被“航空报国”的红色基因和“志在长空”的蓝色梦想深深感染着,现在他要为学生开启这扇使命之门。
  “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专业,激发专业热情,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学校学科背景到专业发展应用,他用一个个问题带学生探明专业前路。如果说专业是一块未知的“蓝图”,那么史老师就是学生们的“航向灯”。
  一步步引导探索,一点点激发热爱,帮助学生构筑起对专业的全面认识,触摸到未来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明确自身使命,结合兴趣确定未来更为详细的学习研究追求,滋生强大的内生动力。看着台上娓娓道来的史老师,学生说:“看,他的眼睛里有星星!”
  而学生眼里的星星,也被史老师点亮了!
  “对学生最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真正掌握的东西”
  对专业有了初步认知,便要“上手”一探究竟。绿荫操场,高速螺旋桨驱动着一架架航模飞机腾空而起直击蓝天,史老师正在外场带学生们组装调试航模飞行器。这是《飞行器飞行力学》课程的“扩展环节”,他利用每个周末,额外给学生“开小灶”。
  提前体验“总师”的工作,从总体设计、结构建模、零件加工、组装调试到外场试飞,史老师带同学们从零起步,全流程打造一架航模飞机。“亲手做飞行器,无论试飞成功与否,体会都很深刻。”他说,“让学生对全过程有了整体感知,在未来从事飞行器设计工程时,就能有更系统、更具象的概念。”
  他为学生提供实操“训练场”,体会专业知识的全面应用,不仅有一架架亲手制作试飞的航模,还额外配备了多台专门购置的飞行模拟器,组建成“飞行仿真课程实践中心”。为避免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理论化和空洞化,他又向教务处申请了《无人飞行器飞行动力学》项目式课程……他想方设法、持续拓宽高质量多途径的实践资源,因为“对学生最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意识到专业需求,再回到专业课上深度学习专业知识。”在这样的“螺旋上升教学法”下,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刻了,“等亲身实践后,再上飞行力学等理论课,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史老师说道。
  “要把学生培养出来,实现他们更高的目标”
  有了专业认知和实践基础后,同学们跃跃欲试,史老师鼓励大家付诸行动、学以致用,从申请大创项目到参与创新赛事,全力指导与支持。他总是笃定期待地说:“真希望你们在自己的飞行器上签名后都留给我。等你们哪天成了总师,我再把你们的第一架飞行器拿给你们看!”
  学生陈其昌、张维源回忆起大创时的经历还历历在目:初次接触流场仿真软件不知道结果对不对,史老师知道后马上派来博士师兄支援,手把手地指导;遭遇了瓶颈的他们还被邀请进课题组参加组会,跟着师兄师姐一起讨论飞行器改进思路……“在组会上,史老师一次次告诉我们,要研究前沿技术,要关注国家需求的重点难点,不仅仅是参加比赛飞一飞就结束了。”这让同学们对专业认识更加深刻,关注逐渐转向未来应用探索,也坚定了继续深造的信念。
  跟随史老师从本科攻读到博士,同学们对大创时的飞行器又加以改进,进一步论证了应用前景,获得了国家科研项目立项,陈其昌向往着:“希望有一天可以带着我的飞行器走出实验室,用于实际中!”
  史老师常和研究生们说起自己的 “小目标”:“如果我们研究出来的飞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能在国防留下一些自己的技术痕迹,即使不是我们亲手实现的,这么多年来的科研工作也会变得更有意义。”他这么想,也始终带领学生们这么做。
  带着追求而来的学生,在跟随史老师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愈发坚定使命。已经在南京结婚定居的博士生,毕业时毅然选择离开学习生活了多年的地方,携妻带子前往远在北京的航天一院,开启“北漂”之旅。他理想坚定,“我要参与到航天重大任务中!”
  心怀“国之大者”,践行青春使命。从感知专业到学以致用,引领学生带着使命感,带着面向未来的期许,在专业领域内孜孜以求,追求卓越。史老师动力满满,“我要把学生培养出来,实现他们更高的目标!”
  “君子之教,喻也。”寒来暑往30载,史老师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颗种子,生根发芽,向阳生长。传承“红色基因”,点亮“蓝色梦想”,他们约定:未来,奋楫笃行,以热爱践行使命,用赤诚阐释初心。让我们为启智引航、使命赋能的史志伟老师点赞!(航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