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00条信息中成功鉴别出1100多条,达成甄别成功率91.76%,我校参赛队在IKCEST第五届“一带一路”国际大数据竞赛中荣获特等奖 (冠军)。从参赛到获奖,历时4个月,五名研一的学子体会到“与自己和解”所带来的力量。该团队成立至今,队员们一复一日踏实求学、潜心科研,携手攻克难关,见证了一个个闪光时刻,也收获了宝贵的成长。
20余次模型迭代更新 甄别成功率达91.76%
离大赛结束已过去一周,回顾整个参赛过程,我校计算机学院数据工程与可视计算重点实验室2023级硕士研究生彭浩、刘克林仍觉得有些梦幻。
作为团队队长的彭浩介绍,这次比赛要求各参赛队基于官方指定数据集,通过构建同一事实跨模态数据之间的关系(文本和图像),实现对任一模态信息进行虚假和真实性的检测。
“这次竞赛课题难度在于数据是多模态的,文字、图片都有,而且需要进行文字和图片间的交叉印证和判断,初赛结束,我们的甄别成功率还不足8成。” 彭浩说,在复赛期间,赛制规定每天有5次更新提交机会,团队常常是满额提交后,又碰撞出新的思路,守在电脑前等到次日凌晨,立即提交最新的思路,而这之中,有超过20次对构建的模型做出突破性迭代更新。最终,该队采用的一个双流模型结构,能够让输入的文本和图像进行很好的交互融合,将甄别成功率提高到最高。
参赛选手刘克林印象深刻,比赛最后两天,各队的分数不相上下,团队成员整体状态既有压力,也如队名“与自己和解”,能平和地全身心投入到如何提升模型的性能中,完成了最后的冲刺,将甄别成功率从91.1%提升到91.76%,夺得冠军。
师出同门 以赛促学历练能力
决赛颁奖典礼上,“与自己和解”团队的五名队友相拥欢呼。目前,五名队员都是研一学生。而本科期间,高晋鹏、张舒淇与彭浩、刘克林就读于我校计算机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现在分别保研重庆大学、南开大学,另外一名同学黄敬旺来自重庆大学。
4年的本科求学路,四名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且从大二成立团队后,多次参加各类比赛,获得不错的成绩。其中,2021年,团队荣获山东省第三届数据应用创新创业大赛-供热大数据分析赛道冠军、CCF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产品评论观点提取季军,2022年,团队荣获百度搜索首届技术创新挑战赛 (赛道一) 冠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微信大数据挑战赛一等奖,2023年,荣获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亚军。
如今,在“一带一路”国际大数据竞赛上勇夺桂冠,团队再次刷新了他们的比赛成绩。四位同学都想感谢同一位老师———他们本科时的班导师王进。刘克林说,王进老师是他们的领路人,第一次接触竞赛就是在王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参赛的。“大二的那个暑假,我们四人相约留校训练,准备比赛。王老师得知后,在实验室给我们专门留了位置,当作训练的场地。”
不仅如此,王进为帮助同学们尽快了解竞赛,适应竞赛节奏,为参赛的同学写了两本竞赛指导书,并让自己带的研究生当助教,细心帮助本科学生,从各个维度答疑解惑,尤其是教会了他们如何平衡学业和竞赛。
成长比得冠军更重要
IKCEST第五届“一带一路”国际大数据竞赛于今年7月启动报名,大赛共吸引来自全球548所高校的3809支队伍4147人参与,我校参赛选手脱颖而出夺得冠军。赛后,几位选手回归日常学习,对于比赛的收获,他们说,“成长比得冠军更重要。”事实上,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参加各类竞赛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彭浩说,此次大赛聚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甄别网络中虚假和错误信息,对于今后的公共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参赛选手,在分析问题、查找资料、写代码、测试等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知识可以查漏补缺,对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刘克林提到,由于整个数据相关领域日新月异,热点随时都会变更,而比赛题目紧跟热点具有方向性,如本次鉴别网络谣言的主题涉及近年网络安全领域,队员们通过参赛加深了对该行业动向的了解。
未来,几位选手还将携手,用专业知识和科研精神去开拓,探索,为推动时代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通社 朱安圻 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