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加强协同联动 做好招生工作“后半篇文章”

作者:肖斌  张海舰    
2023-12-02     浏览(145)     (0)

文章总结了学校2023年本科招生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生源质量仍有提升空间。提高生源质量需要加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建设,加强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加大本科招生宣传工作力度。

生源质量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反映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晴雨表。提高生源质量绝非靠一朝一夕之力,需要全校上下同心,协同联动,鼓足干劲,久久为功。年初以来,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各部门共同参与、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我校2023年本科招生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着眼2024年本科招生工作,还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发现问题,集思广益,聚力整改,扎实做好本科招生工作“后半篇文章”。

持续强化本科生源质量忧患意识

总体来看,我校2023年省外本科生源质量稳中有升,省内本科生源质量较往年有所回暖:一是提前批(公费师范生、公费农科生)生源质量大幅跃升,公费师范生、公费农科生录取最高分分别达到611分、605分,均创历史新高,7个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中有6个专业录取最高分在600分以上。二是普通批录取的专业中,有31个专业录取最低分达到或超过山东省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520分),有14个专业最低录取位次较2022年有所提升,部分专业最低录取位次实现了7000名以上的提升幅度。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生源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还需认真面对部分专业录取位次连续下滑的严峻形势。少数专业省内最低录取位次下滑超过1万位,这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极不相称的,这些现象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提高生源质量仍然任重道远。

持续加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生源质量取决于生源吸引力,而生源吸引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因此,提高生源质量,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学院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奋斗目标,凝心聚力,苦练内功,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守正创新开放,追求严谨精益卓越,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学科筑峰、创新驱动、文化赋能战略,推动办学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落实践行“学院办大学”的工作理念,明确二级单位办学主体责任,调整优化考核激励措施,激发各部门各学院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不断前进。

持续加强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

办学特色是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因素。2023年我校公费生相关专业备受考生青睐,录取分数和位次较2022年大幅提高,这与我校传统的教师教育特色紧密相关。下一步,一是要对上积极争取增加公费生招生专业和计划,持续扩大优质生源吸纳容量。二是要对内适当调整不同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持续优化招生结构。三是要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持续加强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切实擦亮我校教师教育金字招牌。另外,要持续加强水利环境海洋、芯片与集成电路、食品药品与现代农业、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等优势学科群建设,切实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

持续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生源质量的下滑必然会引起培养质量的降低,进而影响就业质量;反之,提高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也会反哺生源质量的提升。因此,全校上下要持续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落实、完善专业发展红黄牌提示制度和新设专业检查评估制度,积极推进专业设置改革、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和就业创业教育改革,着力解决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招生与就业联动不足等问题。坚持就业导向,对于生源质量连续下滑且近三年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走低的专业,学校拟采取红黄牌提示、缩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等措施。对于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较好的专业,学校拟考虑适当增加招生计划。

持续加大本科招生宣传工作力度

招生宣传是扩大学校社会影响、提高生源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加大现有文件制度落实力度,增加经费投入,强化招生宣传队伍和平台建设,创新招生宣传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载体,优化宣传方案设计和内容供给,确保招生宣传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进一步强化学校(学院)对外正面宣传,重点宣传学校(学院)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办学成绩,进一步提升学校(学院)影响力和生源吸引力。要进一步加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与生源较好的中学加强联系沟通。要进一步发挥广大校友特别是在教育系统(高级中学)工作的校友的积极作用,引导鼓励广大校友支持学校招生工作,助力学校招生宣传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