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年纪更轻一些的时候,我时常有种感觉:梦境的事倒映在现实,现实的梦往复在身边,无边的江自星海中呼啸,已逝的记忆一遍又一遍重现……我不常被这样的东西困扰,但偶尔也会囹圄许久。这大抵是少年时代浪漫而不切实际的幻想,那时的我空有一心赤诚并往往做着堂吉诃德式的冲锋。如今是心早已丢弃了,我不认为那应该遗憾。
少时读《切·格瓦拉传》,理想主义者的殉道使我彻夜难眠。我慌张地拿起笔准备成就一番功业,然而把幻想当作理想,无稽之谈,切·格瓦拉毕竟死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现在看来,我厌恶那些虚妄空洞的幻想,那些远在天边、虚无缥缈的东西,让求而不得的苦痛无以复加。我转而去追求触之可及的事物,手中紧攥着的目标弥足珍贵。我变得越来越难以被煽动,变得冷静、自制、抑或是麻木。我成了一个从前陌生的人,我或许应该把它称作为成长。
“不遑为鹿则为鹿。欲在逐鹿为鱼。”荒诞般的,某天,我的脑子里蹦出这样不知所谓的话,无头无尾却又金玉其外,实难割舍。它纠缠了许久,我困扰了许久。也许表意易解而深处难寻。它在我脑海里不断回荡着,几乎要影响我的生活。于是手头的事暂且搁置,我近乎疯狂地去掐灭它的滥觞,我克制着不把它与我曾经的自己联系在一起,那些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那些幻梦,我曾经狂热追求的事物,如今我一律予以否定。
虽说如此,可依旧有些东西再难割舍,童年的星星点点和遥不可及的故乡,那是我幻想的最初肇端,人,成熟的人,是可以怀念的吗?是可以幻想的吗?成长让我抛弃了幻想,我曾一度认为这是成熟的标志并自诩至今。可是,为什么心头的颤动不能消除?为什么过往的泪水再一次划出泪痕?为什么同样的话要在脑海里一遍遍重现?即使那样毫无意义……《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过:“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退回过去。”在未来与过去的煎熬中,我幡然醒悟,当下现实的我,被利益的风晕染的我,与过去背道而驰的我,突然理解了那句重复出现的话的含义。苏轼也曾写下:“毕竟几人真得鹿,不可终日梦为鱼。”“幻境多奇趣。”古人的诗为我的梦境做了最详尽的注释。少年时射出的子弹在这一刻正中眉心,我已回不到过去。然而我并不怀念,或者说我不需要怀念幻想。如今我需要活在当下,奋楫行舟,即使幻想胜境,即使悲不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