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安财经大学 - 《西安财经大学报》

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文化强国

作者:□  邓  凌    
2023-10-30     浏览(90)     (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新的时代,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了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

一、文化强国之基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民族,必然有辉煌的文化,必然对自身的文化充满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有着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疫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二、文化强国之义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撑及推动力量,才能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一意志,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朝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发前进。

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推进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所以文化建设关系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如何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快慢、质量高低、实现与否。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同时也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不断坚定人们的文化自信。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

文化强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不仅为人类贡献了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在文化创新方面也给出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文化强国之践

文化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在这场守正创新的实践中,必须把准前进方向,坚定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意识形态领域坚定不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要求、最集中的体现。在文化发展上,一旦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谈起。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进一步强调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转化,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汇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引导人民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以文化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教育引导、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必须坚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引导人们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充满文化自信,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