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临沂大学 - 《临沂大学报》

20年前的一篇报道

作者:临沂广播电视台  李建华    
2023-11-06     浏览(65)     (0)

2003 年 10 月 18 日,临沂大学奠基仪式举行。

两周后的 11 月初,我接到一个任务:对筹建中的临沂大学做一个“有点分量的报道”。

接到这个任务,我既感到压力,也感到兴奋。

压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时间紧促,有些前期准备工作来不及做,尤其是基础性的采访难以做得充分,后面成稿时获得的支撑不够有力;二是资料有限,仅有一份奠基仪式上领导的讲话稿和一张不太清晰的“临沂大学城规划图”,其他没拿到什么可参考的资料,有“无米之炊”的感觉。

兴奋也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兴建临沂大学是全市一号工程,是沂蒙人民的希望工程,是全市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件大事,必将成为临沂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作为一名记者,能对此进行报道,既是责任,也是光荣;二是我本身是临沂师专中文系 1998 届的学生,毕业 5 年后母校要升级成临沂大学,在这样的重要时刻,能为母校采写一篇报道,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一开始的时候,我对如何构架整篇稿子很不清晰,对“有点分量的报道”这个要求的理解也比较懵懂。当时的临沂大学还处于规划图上,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样才能把报道做得“有点分量”?

既然是“有点分量”,那写一篇关于奠基仪式的消息稿肯定是不行,而且两周前其他媒体就报道过奠基仪式,已经是“旧闻”了,必须要深挖,写一篇综合性的稿子才行。

当天一下午我也没捋清楚思路,回家后晚饭也没吃好。在撕掉了数个采访提纲后,到了深夜思路渐渐才清晰起来:沂蒙人民对兴建临沂大学的期盼是稿子的切入点,兴建临沂大学对沂蒙大地的巨大深远意义是稿子的侧重点,市委、市政府对这种期盼的真诚回应和实际行动是稿子的出发点,对美丽梦想必将实现的瞻望是稿子的落脚点。

根据这一思路,我很快拟定了大标题为《临沂大学城:临沂人的美丽梦想》、构架为“一个美丽梦想”“梦想已经启航”“我们的美丽梦想就要实现”等三个部分的采写大纲,并迅速投入到了采访当中。

11 月 4 日上午,在城西的一个工厂,一位青年工人对我讲述了没能上大学的遗憾,和对兴建临沂大学城这一美丽梦想的期盼。

11 月 4 日下午,在当时的临沂师范学院采访时,我的学弟学妹们也纷纷表达了对母校升级为大学的欣喜和兴奋。

11 月 5 日上午,我到相关部门进行了资料收集,并梳理出了兴建临沂大学从前期论证到选址筹建的时间线和大事记。这其中,最让我感触的有两点:一是市委、市政府兴建临沂大学的决心和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二是临沂市民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一个例子是,在临沂大学选址的时候,有数十万市民参与了投票。

11 月 5 日下午,我到临沂大学规划用地处进行了实地采访。当时的临沂大学规划用地处还是 7 个村落、大片的田地和一些木材加工厂,为了能够更切身地去感受这块即将发生巨变的土地,我没有使用采访车,而是骑了一辆自行车前去采访。我总共骑行了 30 多公里,不断出入在村落的街头、田野的阡陌、工厂的车间,想象着这里即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那个下午暖暖的秋阳里,祊河一水似带,岸边疏林如画,一地青青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正在施工中的滨河大道的工地上,机器和工人正在忙碌着。我后来在稿子中写道:“虽然已是深秋,但是你能感到一片生机!”

稿子刊发在了 11 月 11 日出版的《临沂广播电视报》的 1 版。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篇稿子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和缺点,而且行文尤显稚嫩粗劣。但在当时,稿子见报后的一段时间里,编辑部接到了许多想了解情况的市民的电话,在不同的场合一些朋友也跟我聊起了这篇稿子的内容和由此引发的感想,我还是收获了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也觉得为母校做了一点事情,心里很快乐。

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初秋的午后,我从储藏室找出那份旧报纸,弹去上面覆盖的尘埃,就在这弹指之间,20 年的时光穿梭来回,种种沧桑巨变呼啸闪过。

20 年后的今天,临沂大学已经发展成了全日制在校生 4.5 万余人的综合性大学,坚持融入临沂、依靠临沂、服务临沂、贡献临沂,着力打造文化传承创新、区域科技研发、区域人才、乡村振兴、民生事业服务“五个高地”,构建了“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的校地关系,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沂蒙人民最初的期望和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