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昌工程学院 - 《南昌工程学院报》

心怀热爱追光而行

2023-10-01     浏览(92)     (0)

不畏艰难突破自我

强教必先强师。今年是我在南工度过的第 9个教师节。作为亲历者,我见证了南工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历程。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短短8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不到200名增加到了400 多名。获得了超过 100 项国家基金,SCI 论文数量从每年100篇增加到每年440篇,还获得了10多项政府奖励,学校在校友会的排名也从 600 名进步到了300多名。这些成绩让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也感到振奋。

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培养服务“三农”、扎根基层的技能型人才,按照“强化实践、思政融合”的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专业教学的运行机制是:

一是实行“专业学习-顶岗实习-专业学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实行专业导师制。通过导师全过程培养,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打造“111”工程,即:每个学生做到“1 个实训项目,1 个参赛作品,1份毕业设计/论文”。三是实行全过程思政融合的教学体系。用鲜活的事例提高学生对农业水利工作的热情,培养政治坚定,能够扎根基层,并且有着良好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我校唯一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篇,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一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余篇等等。

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标准严要求。近年来,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始终向国内一线看齐。学院教师踊跃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中国水科院等国内水利一流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交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成为学校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多个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省级一流专业。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工会还获得了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等荣誉。

此外,我也想给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提两个建议。第一个是要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毕业后由于科研环境的变化应该主动做出适应改变,善于做好研究转向,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国内外热点领域寻找人生新航向。第二个是要广交朋友。向“双一流”高校的青年教师看齐,多跟他们合作交流。因为他们通常掌握最新的信息,行动力强也非常自律,跟他们合作需要我们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跟上最新科研节奏。

(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吴立峰)

身教重于言教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教师节,代表着对教师的尊敬,对我们教学成果的肯定。作为一名翻译教师,我一直努力向各位优秀教师看齐,在专业教学领域深耕细作,打磨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十余载,我曾指导了二十多位同学获得省级乃至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也曾两次荣获省级教学奖项。

作为翻译专业负责人,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在学院领导的指导和老师的支持下,我关注学生成长,督促学生专业学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学生规划大学学业和未来升学就业。翻译专业学生无论是在赛场还是考场上,都不负众望,取得佳绩,为我校在全省乃至全国赢得荣誉。

我想,无论教龄长短,每一位老师都体会了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不易,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我们所有老师的默默付出。教师,不只有寒暑假的放松,还有每一个日夜的付出。但同时,我们也感受了作为教师的幸福。学生的每一步前进和收获,都是老师的勋章。

教师,为师亦为生。学生在成长,老师也同样在与时俱进。要做一名学习型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得益于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各类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学习和交流机会,我才能不断丰富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有自身不断成长,才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教师,须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要做一名榜样型教师,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影响学生。

教师这份职业,需要我们不断追求高远和美好。学校为我们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平台,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过去,我们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未来,我们依然与南工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愿我们大家玉湖永存冰心,堂前多有桃李。

(外国语学院 邹斯彧)

在感念师恩中崇德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南工三年学习生活中,更让我感到:教育是灵魂和灵魂的平等对话,思想和现实的同频共振,是一代人对一代人的牵引。学校65年的奋斗,离不开每一位教师们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少不了每一位教职员工辛勤耕耘的身影。在南工,是老师们的倾囊相授,让我们在专业学习实践和理论分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披荆斩棘的武器、攻坚克难的勇气,以及自我实现的密钥;在南工,是老师们的保驾护航,让我们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不断超越,在专业知识的海洋中实现梦想;在南工,是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让我们在彷徨迷茫时坚定理想、在成功喜悦之际有人分享、在美丽的校园无忧成长。南工老师们始终勤业勤职勤公勤奉献,坚定爱国爱校爱生爱教育,爱是您工作的源泉!

我想每位南工学子,都经历了入学时的懵懂与拘谨,成长时的自信与喜悦,告别母校时的不舍与失落,成为校友后的牵挂与骄傲,这种状态的转变不只是因为对环境的适应和身份的转换,更多的还是源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今年暑假,学校为一名重病的学姐发起募捐,一时间,从线上到线下,个人、社团、班集体都响应起来,在不断滚动的捐款列表中,我看到了许多熟悉老师,你们也用行动告诉我们,在南工,每个学生,都很重要!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方黑板成栋梁。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们深深的感激之情;万语千言诉说不尽我们浓浓的敬爱之意。光阴易逝,师恩永驻;教育之恩,难以回报,感念老师对我们的辛勤付出和教诲,在感念师恩中崇德成才。

(2020级瑶湖学院学生刘隆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