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 《宁夏党校通讯》

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的平安中国建设战略擘画

作者:赵立春    
2023-01-30     浏览(63)     (0)

这篇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根本遵循,推动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牢“大安全”理念,强化平安中国建设的政治引领,完善治理架构,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优化治理体系,多维治理、综合施策,丰富平安建设的“工具箱”。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肯定了党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从而推动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显著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一部分明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平安中国建设的前瞻谋划及应对重大考验的忧患意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根本遵循,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一、从传统安全观到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在继承和发扬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国家安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国内外安全形势的总体特点,创造性地提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基本架构和战略思路。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传统安全观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确立了新时代的大安全观

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理论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国家安全观以军事安全为核心。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年代末,以综合安全为核心。1997年,中央开始使用“新安全观”一词,其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其关键是“总体”,强调大安全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14 个基本方略之一,并写入党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2020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十个坚持”,此即总体国家安全观核心要义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体系的正式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时代推动平安中国建设、国家安全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

2. 从“小平安”到“大平安”,平安中国建设成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

2004 年 1 月,浙江省提出建设“平安浙江”,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也为后来“平安中国”战略的形成提供了珍贵理论依据和丰富实践素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对平安和谐的新期待,提出并部署了平安中国建设战略。“平安中国”与“平安浙江”在内涵要求、终极目标、实践途径等方面都有内在的相通性,“平安中国”是“平安浙江”的升级版和国家版。从“小平安”到“大平安”,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建设重要论述之思想内涵的升华。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让平安中国建设的“中国之治”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是新时代对更高质量美好生活的诉求,也意味着起点更高、效能更强、人民更满意。

1.树牢“大安全”理念,强化平安中国建设的政治引领统筹发展和安全,找准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点,切实将安全与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去谋划,把平安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推动行业发展与保障安全一体推进。树立为民导向,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由群众评判,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在肯定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高度重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化解风险和矛盾的能力,把长远发展的深谋和远虑有效结合起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2.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完善平安中国建设的治理架构鉴于平安中国建设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关联性及跨界性等特征,依靠单一部门已经很难实现有效治理。因此,要完善党委领导体制,推广如“红色物业”、居民小区“近邻党建”等方面的成功探索和有效实践,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完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有效提高服务管理质效和精准治理能力。健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实现平安建设在资源和力量上的整合、在功能和手段上的聚合。完善社会协同体制,通过公益创投、定向签约、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通过“微治理”弥补政府治理资源不足等问题,提升平安建设专业化水平。完善公众参与体制,充分发挥保安员、网格员、义警、平安志愿者等作用,借鉴昆明“红袖标”、河南“胡杨救援队”等群防群治建设经验,吸纳各方力量参与平安建设。

3.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优化平安中国建设的治理体系

鉴于市域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要在 2020 年全国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基础上,推动试点经验从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制度,使市域真正成为防范化解重大矛盾风险的终点。同时,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将小矛盾小风险化解在基层。近三年来,在疫情防控等工作中,街乡、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说明平安中国建设必须推动重心下移。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各地各行业各领域的平安创建活动,构建平安中国建设新格局。依托综治中心和网格化管理,将苗头性问题解决在网格。统筹社区警务站、司法所、信访接待中心、人民法庭等资源,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社区积极分子等力量优势,实现对辖区内全要素精准掌控、对各类风险隐患全周期管理,把矛盾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4. 多维治理、综合施策,丰富平安中国建设的“工具箱”

以“政治”把方向,统筹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社会组织等力量,在烂尾楼处置、土地管理等方面发挥政治引领作用,防止矛盾积累激化。以“法治”固根本,用好用足地方立法权,推行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动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防范和化解矛盾风险。以“德治”养正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乡规民约和行业章程的规范功能,运用好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不竭精神动力。以“自治”促活力,创新基层自治的实现形式和载体,划清政府管理权和群众自治权的边界,实现老百姓的事由老百姓管。以“智治”做支撑,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的智能化水平。

(作者系中共银川市委党校〈银川市行政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