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 《宁夏党校通讯》

以“六个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作者:李慧芳    
2023-01-30     浏览(74)     (0)

文章阐述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强调了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等六个方面,旨在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六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的产物,同时也在不断推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把人民群众视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1845 年,马克思明确指出,“工人创造了一切,人民创造了人类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人民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人最终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归宿和最终目的。”这也成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民本思想,例如:《尚书》 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提出的“民者,君之本也”等民本思想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传统基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我们党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集中人民智慧、发动人民力量,推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能够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自信自立,发扬精神特质,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路指导我们前进。同时,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继承和发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自强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战胜一切磨难都离不开中华民族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坚持自信自立,既是基于历史的自信和自强,也是基于现实的变革与成就,更需要今后的担当和作为。坚持独立自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坚守理论品格,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守正创新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守正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意为公平正直的原则。创新出自 《南史》“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意为创造新的。守正创新发展至今,其内涵不断被丰富,守正包括恪守正道、正本清源,坚持客观规律。创新则指在坚持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实践发展和创造新的理论。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恩格斯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同时也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推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实践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理论与实践中对涉及问题认识和解决观点所形成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确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观,同时也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优秀文化。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我们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科学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系统是标志事物运动发展特定形式的重要范畴,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联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是中华文化早期系统观的代表思想。坚持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系统观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必须坚持运用系统观念这一科学方法去看待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把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进一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提高自身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坚持胸怀天下,提升视野格局,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大同思想、和合理念不谋而合。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同时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对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要坚持胸怀天下,将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力量。

把握“六个坚持”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深入领会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是当今时代不断推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中共中宁县委党校〈中宁县行政学校〉四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