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历经多年的酝酿和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近日公布。科研与智库工作部、教务部、党委组织部联合组织“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题沙龙,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条例参与制定者等对《条例》进行学术和法规层面的解读。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李红勃教授详细阐释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时代背景以及《条例》的六个亮点。他指出,《条例》作为第一部全面规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国家综合立法,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强调“社会共治”理念,并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或者对未成年人群体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企业提出特别要求,对智能终端产品、网络信息内容、防治网络欺凌、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都提出了明确的以及新的要求,强化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政策法规处处长李天国从《条例》制定的原因、《条例》出台的意义、共青团应如何落实三个角度进行分享。他认为,《条例》的出台,主动回应了时代的需求和人民的期望,提升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健全了新时代青少年法治保障体系,丰富了新时代青少年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他认为,共青团和广大青少年工作者、青少年领域研究者,应当积极为青少年群体争取社会支持和法律保障,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协同构建良好的青少年网络空间,有序反映青少年网络保护的重点关切,依法保障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我校研究生部副主任王新从《条例》具体条文亮点及后续如何有效启动提出思考。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教授王建敏梳理了《条例》出台历程并从实际研究视角进行分享。
在互动交流环节,听众从“《条例》起草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条例》中具体条文的表述以及中外对比”“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家庭责任”等角度与嘉宾展开讨论交流。
本次主题沙龙是中青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之三,由科研与智库工作部副主任万资姿主持,各教研部负责人、专任教师、研究生等70余人参加活动。
(科研与智库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