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校报推出“悦读”活动后, 得到了广大师生们的广泛响应。看到同学们发来的稿件,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是一种“悦读”。本期节选中国画学院王梦石同学的读后感,从中,可以看到美院学生们的思考。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出版已三十年有余,实在是我们历史阅读中“最美的收获”,赢得无数喝彩。这本书揭开了常年笼罩在历史研究上的过度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迷雾,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它崭新的历史观。《万历十五年》以1587年这一极其平常的一年切入,以某种类似角色研究方法,将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加以分析研究:朱翊钧(万历)、张居正、海瑞、申时行、李贽……黄仁宇一贯的观点是,帝制中国的弊病就在于以道德代替法制。儒家学说向往一种靠每个人的道德与良知,就能维持社会稳定的社会。而过分强调以德治国必然会弱化法治,导致潜规则无处不在。 书里的每个人都遭遇到了明帝国所即将遭遇到的悲剧。张居正试图进行经济改革,丈量全国田地,本应成功,却逝于改革刚刚开始之时,死后被全盘清算,落得凄凉下场;海瑞奉行儒家,成为“道德模范”,但最终屡任闲职,一身抱负无法施展;李贽看透儒家学说的虚伪之处,试图改革,可惜终不敌保守派的围攻,被捕入狱,自尽而死,留下“七十老翁何所求!”的遗憾;戚继光写成《练兵实纪》、《绩效新书》,注意战术上的革新,想进行军事改革,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也迅速失势。 导致近代中国陷入任人宰割的屈辱境地的原因恰恰在此。不仅仅是因为官员腐败无能,不仅仅是皇帝昏庸无道,更不是国民不爱国,而是所谓“以德治国”已经耗尽了生命力,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将庞大的明帝国拽入了泥淖。 王小波在阅读《万历十五年》之后说,“《万历十五年》是一面镜子, 照见了我们的前辈是怎样作人做事的……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 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必然要依靠健全的体制来实现,我们的国家应当是这样一个国家,这也正是我们几代人都在追求的社会理想。
中国画学院 王梦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