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青春的本色之美投映在战火弥漫的硝烟中,你是否会感到浪漫诗意? 而当代作家茹志鹃便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战火与青春并存的图景,她的《百合花》不仅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这一文学母题, 而且透过“我”、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三人共同诠释了青春的含义。
美国作家塞谬尔·厄尔曼说过:“青春不仅仅指主体经受的一段时间,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生命状态。 ”阅读全文后,发觉作者并未在作品里讲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人生大事去彰显人物形象,反而是通过通讯员引路、向新媳妇讨被子这些平凡场景中的日常小事来展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平凡人身上的善意与人性之美在阅读的不断深入中叩击着我们的心灵。 茹志鹃在描写他为“我”带路的场景时,其中细节之处的真实善良尤为诱人,文本写出小通讯员身上有对路上危险的警惕心和判断力,但他对“我”不直接催促,也没有埋怨指责,而是用一种不易察觉的善意提醒着我前进路上的坎坷,这不仅彰显其身上的善和人性的光辉,而且不同于同时代英雄故事的高大全式叙写,它是细微的,宛若滴滴泉水涌入心田。
无独有偶, 当文中的美景漫然散开,优美的语句不断填补着我的审美视野时,我感到那人性之善正沁入我的心神,顿时袭来一种灵魂升华一般的感觉。 在书中新媳妇身上淋漓尽致地彰显着人物的 “善”———躺在棺材里的哪怕不是小通讯员,而是任何一个为保护别人牺牲自己的老百姓,她都会捐出自己的被子, 这是人与人之间简单质朴的关系,也是作者致力追求的人性人情美。 而在了解创作背景时可以得知作者当时处于很严重的政治斗争中,身陷囹圄之际她看到了扭曲而极致压抑的人性,因此她希望借助小说这一“虚构的艺术”填补自身对时代语境的无奈,继而让更多人通过文艺作品回归原始善良的自我。
青年的活力淳朴、拥抱青春,就是拥抱理想、希望和勇气,就是拥抱梦幻、浪漫和想象。 人生本来苦短,青春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出来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要踌躇,不要犹豫,赶快点起理想的灯,紧紧抓住现在的手,努力拼搏。 不要等到明天,不要等到青春失去了才去追求理想,那样只会给你带来无尽的遗憾。 要知道,遗憾这只船,载不动许多愁。 于是在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极力刻画爱美和害羞两种青春模样,而这种模样跨过时代的洪流,不仅在“我”和小通讯员身上呈现,而且在现代年轻人的嬉戏捉弄之间也能发觉相关踪影。 这种形似于爱情而又不是爱情的那种懵懂美好,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朦胧之感,在具体情节的刻画中我们可以深刻体悟这种情感,我对他的态度由“生气”到“发生了兴趣”,再到最后“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可以发现“我”兴趣产生的原因基本可以判断为“男女有别”时的绅士与自身荷尔蒙的调动,因此直至后文看到他着恼地带着害羞的姿态便觉得好笑,这种情感源于人本真的、普遍的、天然存在的情感,不同于同志之情、同乡之情、军民之情、也不同于爱情,这是一种“不是爱情的爱情”。
战火间的青春总是美好的, 它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那段灰暗的岁月。 与此同时,在海的那边,千帆竞渡、百舸争游,青春依旧如疾风般飞驰。在你用日益增长的勇气与力量挑战了一切之后,你会切身领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深层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