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一碗烟火,偷半日浮闲。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从中寻回对生活的热情。”吃,我愿称其为舌尖上的仪式感。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好好吃饭,认真生活,于食物中探寻浪漫与雅致,抚育生命。
一蔬一饭,一饮一啄,折射出好好做事的态度,好好吃饭是对认真生活的宣誓,亦是对生命的敬畏。
我们出于对生活的热爱而享受美食,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热爱生活。或泰山压顶,或平淡如水,或身处低谷,或梦想熠熠,或一地鸡毛,或一帆风顺,皆可用食物温暖自己,积蓄力量,治愈自己,整装待发。
食物中发酵着生活的味道,一餐一饭构建生活的框架。做饭者,将爱与能量倾注于食材中,食之者,在与食物同频共振的过程中收获饱腹感与味蕾的愉悦,亦收获幸福与温暖。
爱吃的人才是热爱生活的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快乐。诗人苏东坡便是一位爱吃的人,亦是豁达乐观之人。当其左迁至黄州时,开荒种地,独创东坡肉;被贬至酷热的惠州,依泰然处之,怡然自得,油然而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慨。
家常美味,亦是人间况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说道:“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我们或因生活的柴米油盐而烦恼,或因琐碎的小事而争执,但最终都会在餐桌上得到释怀。就像儿时与父母吵架,一句“吃饭了”,便是父母独特的道歉方式,我们坐下好好吃饭便是与父母的和解。
人是铁,饭是钢,倘若一顿不吃,便只觉空落落的,生活少了一块似的。但若足够幸运,饕餮一场令人满意的盛宴,便觉力量倍增,处理事情得心应手,值得自喜许久。这便是“吃”的魅力吧。
八大菜系,满汉全席,将地域特色融入食物,在一日三餐中保持对自然的感召力。“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则是古人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因时而作,清淡抑或浓厚,皆是于舌尖处的仪式感。
追风逐月需用餐,平芜尽处是希望。好好吃饭,品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千百年流传的文化风情与世俗生活中蕴含的自然真趣;好好吃饭,尝的不仅是海味山珍,也是温暖的乡野人情与城乡间的烟火气。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好好吃饭,心有希冀。人间可爱,万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