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年轻人算命上瘾:“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

2023-11-01     浏览(125)     (0)




  近期,年轻人中刮起了“玄学”的流行风暴。网易数读2023《年轻人,也成了算命的主力用户》问卷显示,78.81%的被调查者提及自己有过算命行为,其中九成的年轻人接触过互联网算命平台。算命内容从爱情到学业,形式从星座罗盘到八卦占卜,平台从互动视频到ChatGPT———年轻人把算命玩出了“花”。
  某种意义上,年轻人“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的行为并非无迹,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是大多数年轻人长时间接触的媒介,其渲染出的紧张社会氛围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期末到了,要不要“卷”?Crush(网络用语:暗恋对象)找我,该怎么回?生活中的焦虑和无奈以及网络社会弥漫的“同伴压力”困扰着年轻人,使得他们在应付琐事时失掉了“做决策”的信心。另一方面,别有用心者把算命融入消费主义,将其“产业化”。占卜师变成炙手可热的新兴职业,亚文化领域也掀起了算命的浪潮,引得年轻人趋之若鹜。“算命”似乎像买盲盒、看热剧一样,变成了一种潮流。
  由此可见,“网络算命”被许多年轻人视作脑袋放空、逃离现实的一个虚拟窗口。但是必须认清的是,“算命”就是不科学的,就是唯心主义的产物,而某个猜测偶然与事实相符只是小概率事件。
  年轻人们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必须明确:“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年轻人的重中之重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信仰如灯,照亮前行的道路:若信仰江湖术士,路坎坷,道难行,前途虚无且缥缈;若信仰科学真理,大道宽,心坚定,拨开迷雾见光明。我党百年来风雨兼程,没有一次靠“算命”解决问题的;民族英雄代代涌现,没有一人是“命中注定”成功的。前行靠的是脚踏实地的行动,而不是哪颗星星说的算,也不是一时的虔诚和祈祷。
  同时,带有娱乐属性的“算命”话题博君一笑就足够了,年轻人务必要把握好“沉醉迷信”和“心理暗示”的尺度。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从心理机制上讲,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年轻人可以将生活的烦恼转化到运动、文学和艺术等其他领域,转换排解忧虑的思路,摆脱行动的枷锁,增强积极生活的心理暗示,引导正确的行动实施。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大对算命文化的监管力度,遏制其往过度商业化和泛娱乐化的势头发展,更应提高其危害社会健康的警惕度。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杜绝不良风气,需要政府、教育、文化、法律等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对算命活动的源头治理。
  在新征程途中,年轻人鲜有生与死的考验,但是面对理想信念层面的阻碍也要擦亮双眼、一一攻克,不“算命”更不“认命”,确信“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学生记者 彭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