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付志明:坚持文明和谐共荣
广交朋友传播文化

2023-11-01     浏览(100)     (0)

北京论坛创办已20年,已成为交流思想、搭建合作平台的重要平台。论坛体现传承、超越与担当,每年的具体主题力求落到实处,与北大追求发展和超前的思想契合。北大担负文化传播的责任,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友好学者的参与。


北京论坛始于 2004 年,今年已是第20届。创办之初,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阿拉伯语专家付志明教授就承担着论坛的沟通组织工作。在他看来,北京论坛 20 年来的发展体现了传承、超越与担当。

变与不变:从总体关切到具体落实

北京论坛 20 年来一直沿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总主题。“大主题其实讨论过要不要变,因为它太大,且曾超前于国家发展。”付志明分析说,保留这个主题展示了北大的总体关切。“最后没有改,是因为观察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及北大的特殊角色。北大自建立初始时就在思考国家和人类命运,这是我们的文化和研究特点,也是我们的长处。现在来看,这个主题非常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新发展理念。更说明北京论坛的科学性与发展性。”

“大范围内,每年都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具体主题。”已连续五年担任北京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付志明介绍说,虽然北京论坛总主题之宏观迥异于其它专门论坛,但每年的具体主题都力求落到实处。“论坛会结合总主题,根据往年情况、国家发展方向,同时兼顾各院系研究热点与深度所在来确定选题。但它始终要体现大的观点,也就是在最终的具体研究中,更超前一点。选择起来颇为不易,一般要依靠像袁明、王缉思、邓小南这样的资深教授提出关键性建议。”

广交朋友:超越学术交流本身

北京论坛不仅是每年一次的学术会议,它创造的合作平台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学术交流框架。“我们为论坛最早介绍的外国专家是美籍伊拉克朋友哈尼·冯德克利,他是位经济学家,是北美阿拉伯银行家协会的会长,几乎参加了每届论坛。哈尼·冯德克利在北大中东问题研究和中东发展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比如,他在北京大学设立了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和卡塔尔国中东研究讲席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两个讲席是北大独有的。另外,在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公共图书馆北京大学分馆的建设中他也提供了很大帮助。”在付志明看来,这恰好展现了北京论坛的孵化作用。“现在去海外参加学术交流时常会碰到北京论坛上的‘老面孔’。因为北京论坛的连续性,这些专家学者在与我们熟悉后,再交流时就更愿意分享其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见解,这便有了进一步的合作。”

北京论坛不仅让北京大学交到了不少好朋友,也让来自不同文明的学者间有了沟通渠道。而这些学者也会建立关系网,让论坛的实际作用辐射到更广的区域。付志明进一步介绍道。“我们不会谈到巴以问题、伊朗问题。但是我们会把相关的学者请到论坛当中,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让参会的人去了解。人在隔阂状态中是无法互相了解的。所以不论嘉宾是来自伊朗、土耳其亦或中东其它国家,我们把他们都请来参加论坛。哪怕不太友好的双边,坐在一起来谈,其实也促进了他们的交流。”付志明认为,今天的世界交流在深化,冲突也在加剧。而在北京论坛上,北大想要发出的声音其实就是“和谐”。“在和谐发展与文明共融中,大家的基础是一样的。既然坐在这样大的主题下,愿意来交流,就说明都认可这个主题。”

担负责任:一流大学与文化传播

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出发,付志明认为,北京论坛正为北京大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论坛是一个窗口,它对外展示了北京大学的学术思想前沿,也把海外友好学者的思想、理念带进来。同时它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机会:很多同学会通过在论坛结识的外国专家去国外实习调研、学习进修。这为北大人才培养提供了帮助。”付志明还表示,北京论坛其实有发展为国际性论坛的潜力,之前就曾在巴基斯坦开过分论坛,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尝试与国外大学合作。“今年孙庆伟副校长带团去卡塔尔大学,对方有意愿作为北京大学的合作者,在中东地区召开相关的学术论坛。未来也许就会在中东地区开一场北京论坛中东问题分论坛,预期会有更多人参与其中。”

在10月初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付志明看来,北京论坛恰好切中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的思想文化传播。“北大做论坛的同时也相当于传播中国文化,比如人类文明和谐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之一。同时,它还是开放包容的——只有开门迎客,才能相互了解和评判;只有敢开放、敢表达才真的有自信。在此方面,北京大学从来都是非常自信的,因此它也一直担负着推动中国文化传播的重任。”

(校报记者 侯剑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