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师范大学 - 《山东师大报》

感知教育实习的厚度与温度

作者:崔玮琳    
2023-11-02     浏览(81)     (0)

今年上半年,在学校、学院的精心组织下,我与24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实习学生赴济南市长清区第三初级中学进行了教育实习专业实践。

实习之初,心有期冀,却也忐忑。学校走廊间、操场边,学生高举过额头的敬礼、洪亮的一句句“老师好”,让我不知所措,又升腾着奇妙的为师初体验。实习结束,我对学生的问好与老师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也常在心底默默告诫自己,一定始终保持那颗对教育尊重且敬畏的初心,致力成长为一名可信、可靠、可敬、敢为、乐为、有为的“好老师”。

如何在教学实战经验近乎零的情况下尽快熟悉课堂、提升教学能力?实习学校的“四善课堂”公开课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每位教师的课堂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启发我于听课中成长、反思中进步。在跟随指导老师们参加济南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区域教研共同体”联合教研活动时,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感受。其中,在《青春有格》课堂的“探究与分享”环节,教师巧用教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哪个才能更好地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分享观点,以辩论达成共识,让我由衷感叹“教学的艺术”。回想自己前几次的课堂课件,几近抛开教材资源,一味追求“新意”,幸有指导老师引导我走出误区,让我对教材与拓展资源的应用取舍越来越灵活。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给师生带来交互式沉浸体验的好课,离不开反复打磨的教学设计、精心布局的教学环节。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一句话总是萦绕耳畔:“让学生有兴趣去学、愿意去学,我们就已经成功大半了。”这让我在备课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尽可能创设真实情境,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满足学生需要且有思想深度的素材。在授课时,我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增强师生眼神、语言交流等方面的课堂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以师生的一场场双向奔赴,共筑活力满满的课堂。

课堂带给我的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看到平常总爱走神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两眼放光,焦虑倦怠一瞬间消解,惟余愉悦满足。我更有动力去将课本上的固定知识点跃动成鲜活字符,跟他们共同探索青春,一起品感性体验,寻理性表达,至健全人格。当然,前进路上也有重重阻力:自习课上,学生小动作不断,指甲盖大小的纸也能搓揉着玩半天;已经再三强调“不要走神、不要做小动作”,还是有学生“坚持不懈”进行小纸条“大业”……种种情形,令人头疼不已。平缓情绪后,我将学生分别叫到办公室,将心比心、耐心询问。“老师,我是在写明早英语自习任务。对不起,我不应该‘挂羊头卖狗肉’。”“老师,我不应该总是做小动作,扰乱课堂秩序,我一定认真改错。”闭锁的心扉被轻叩开,他们由拘谨转向活泼,课堂上的状态也越来越好,期中成绩更是突飞猛进,点点滴滴昭示着他们心态的转变。这也让我深深明白,每个学生都是自由独立的个体,都有着闪闪发光的内里,我们不应只想“学生怎么这样”,而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这样”。

这一路,我收获友谊,遇见感动。遇到的指导老师们亲切有爱、谦虚敬业,无论我有何问题,他们总能给我正向反馈与中肯建议。冉老师会分享给我多年从教经验,李老师教我如何掌握授课节奏,帮助我迅速了解学生、快速融入班级。我也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他们的友善真诚、朝气蓬勃感染着我,给我以积极能量。

在这段实习生活中,我见证学生的成长,体味教师的酸甜苦辣,也终于对“如何为人师”有了更为实际、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室里的谆谆教诲、讲台上的意气风发、办公室里的兢兢业业,我真切体会到了授课教师与班主任工作的充实与不易。教育需要我们用情感去带动情感、用思想去影响思想、用知识去触发知识的产生,而热爱与情怀远不足以支撑这份职业,还需要更坚硬的东西为事业作加油剂,那是信仰与责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