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周报》

华科大以创新为导向打造人才培养“特区”——

勇担育人使命 培养国之所需

2023-10-30     浏览(120)     (0)


中国教育报记者 程墨 本报记者 高翔 通讯员 尚紫荆

“我们从人体皮肤结构中得到灵感,聚焦使用固态电解质的锂电池容量较小的行业难题,用一种新型功能性皮层保证了其正负极的有效储能。”日前,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总决赛上,我校本科生周丁涛侃侃而谈、表现出色。团队新颖的课题、论证严密的SCI论文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不但斩获优秀学术论文奖,还代表学校首次受邀在闭幕式上进行展示。

在这个重量级比赛中,我校5个项目入围并全部获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二。

校长尤政院士表示,进入新时代,华科大立足自身实际,勇担育人使命。学校把最好的资源、最多的温暖、最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每一名华科大学子志存高远、博学善思、务实奉献,成为更好的自己,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


深化育人模式改革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

走进我校“四颗明珠”之一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在2023未来科创学术论坛上,记者见到了很多面庞稚嫩但对科研十分熟练的“课题负责人”。他们就是经过了两年“未来”式本硕博学习体验的华科大未来技术学院的 120 名学生。作为华中地区唯一的未来技术学院,该学院面向全体本科生开展实验室轮转课程,让他们得以深度参与前沿科学研究。

据了解,此次实验室轮转课程是该学院进行的大规模、深层次、全覆盖的教学改革。整个课程时长为16周,围绕信息与人工智能、机械制造与集成电路、生物医学与大健康 3 个领域方向,从全校范围内遴选了 43个学科交叉高水平实验室供学生选择。

作为华科大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的代表性举措,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丁汉院士表示:“实验室轮转课程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率先体验到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为我国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新样板。”

未来技术学院的诸多尝试只是我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核心要素建设的一个缩影。

学校以创新为导向,大力加强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启明学院、光电信息国家试点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建设,打破学科专业边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培养国家急需的紧缺高层次人才。为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办法》,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今年4月,华科大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学校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逐步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大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要求,继续扩大工科优势,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专业优化调整。深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大力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打造具有深度、难度,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认可的高水平课程。

一个个人才培养“特区”的建立,一个个全面周密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地、一个个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实行,华科大用实际行动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


鼓励多路径发展 塑造行业引领人才

每天早 8 点,工程实践创新中心(简称工创中心)1.5万多平方米立体空间的30间教室虚位以待,迎接学生们在 4000 余套实践设备上开展 30 余种工程实践活动。一直到晚 11 点,这里都充满“人气”。运转的机器声、热烈的讨论声、匆匆的脚步声汇成了一首“工程实践变奏曲”。

能源学院学生谢瑞滨每周都会和室友们一起上工程训练课程,但大家一走进工创中心的大门就要“分道扬镳”,4 人分别前往工业测量训练、激光加工、磨削加工、粉末成形教室,参加不同的项目。学生之所以能享受这种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源自学校经过多次实地调研、走访、座谈、讨论后,研制出以智能制造为特征“一院一方案、一生一课表”的改革方案。

工程实践课程改革方案的确立,直接推动着实践设备的改造升级。在工创中心的许多机器上,

“华科大造”4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正在进行实操的陈梓恒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这里,华科大造的比例是68%,中国制造的比例是99%。”

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念潜移默化地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