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我与核工业的不解之缘

作者: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制造  941  班校友  刘彦仁    
2023-10-18     浏览(74)     (0)

核工业, 一个铸就 “两弹一艇” 国之重器的神秘行业, 对于我这个出生大西北贫困小县城的农家子弟来说, 从小就被它所具备的神秘光环所吸引, 老一辈核工业人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和价值追求, 已经根植于心, 成为自己此生事业追求的指路灯塔和航标。 而这些机缘的出现, 离不开为我启智润心、 培根铸魂的母校——南华大学, 自此, 才有了自己为圆 “核” 梦而努力奋斗的人生历程。

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 我曾一度被县城边那家隶属核工业、 铁栅栏门上镌刻着 “艰苦奋斗” 且有持枪警卫站岗的国营某厂的神秘感所吸引。 从道听途说来的只字片语隐约感知, 这家保密单位的人干的都是大事, 是搞 “圆鸡蛋”的 (注: 儿时懵懂中老是觉得方言中所说的原子弹和茶叶蛋、 圆鸡蛋等差不多, 如此云云),至此, 对 “核” 的好奇小火苗就在幼小的心灵燃起。 从小学到高中, 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和信息的不断获取, 也慢慢对心中一直埋藏的那份疑惑有了初步的认知, 原来那里生产的产品叫 “黄饼”, 它是核工业原子事业所需的一种重要原料, 那时真的无法将它与 “两弹一艇” 事业联系起来。 但从那时起, 心里那束因 “核”而起的小火苗燃了起来, 毕竟原子弹、 氢弹试爆成功所带来的国际影响和民族自豪感, 还是深深地冲击着自己那幼小的心灵, 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为 “核” 奋斗的人。

十年寒窗, 九年熬油, 我终于考取大学,我的填报志愿就是中南工学院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 记得在办理户口迁移的时候, 意外的发现自己在户籍登记处的生日竟然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日期一样, 这也许就是我与 “核”无法割舍的情结吧。

四年的大学生活, 并非像考入其他学校的同学们说的那么轻松、 浪漫, 自己所选专业枯燥且学习任务繁重, 但在 “明德、 博学、 求是、致远” 的校训的感召下, 南华 “勤勉务实、 甘于奉献、 刚健自强、 敢为人先” 的十六字治学精神深深的激励下, 我珍惜在校的每一天, 期间也对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是深受老一辈核工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影响, 自己也对所学专业有了新的认识, 先后跟着老师做了核岛气体取样自动检测系统、 核岛堆芯核燃料棒远程控制抓取装置等课题, 在授业老师丰富专业知识地熏陶下, 我对核电站核岛运行系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更加激发了自己对核事业的兴趣。

完成所有学业, 我毕业分配到地处西北的一个核工业机械厂, 在随后的 20 多年时间中,我先后在生产一线、 售后服务、 产品研发、 质量认证、 科技管理、 综合管理等多个岗位工作。在历练中不断成长, 从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技术型管理干部,期间所经历的坎坷和酸甜苦辣真是百味杂陈,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次, 新研发的设备在西北沙漠纵深地带施工时出现故障, 我和同事急赴现场售后。 五月的西北, 天气说变就变, 就在我们处理完故障准备返回的时候, 天气突变,寒风裹挟着鹅毛般的大雪在空旷的原野上肆虐,除了眼前矗立的钻塔和轰鸣的钻机, 周边所有的东西都被大雪封盖, 真的体会到毛主席 《沁园春·雪》 中描写的那种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的意境。 我们被困在了工地,到了晚上 11 点左右, 气温骤降至零下 20℃, 正在运行的泥浆泵突然被冻结, 无法启动。 面对这突发的险情, 我和同事积极投身事故的救援中, 很快险情排除了, 钻机正常了, 钻塔灯光映射下漫天飞舞的雪花, 旷野回荡着钻机的轰鸣声, 那一刻竟然是如此的和谐、 美妙。 第二天清晨, 自己从睡梦中被憋醒, 原来是帐篷缝隙吹进的雪花已几乎将脑袋埋住, 鼻孔也已经被出气结霜塞住了。 那一刻, 才深深感受到野外工况条件的恶劣、 自然环境的恶劣、 生活条件的恶劣, 才切身体会到野外核工业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易。

事业铸就精神, 精神成就事业! 说起老一辈核工业人的精神, 得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为了响应党的 “三线建设” 号召, 来自祖国四面方的工人、 科技人员和干部, 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 他们战严寒、 斗酷暑, 风餐露宿、 四海为家; 他们远离城市的繁华喧嚣, 舍弃与亲人的天伦之乐; 他们忍受着饥寒酷暑, 坚守着清贫孤独, 饿了就啃口干馍夹咸菜, 渴了就吃冰雪、 喝溪水。 从银光流淌的雪域高原到死寂笼罩的戈壁荒滩; 从大漠孤烟、 千里冰封的北国边陲到碧翠流苏、 鸟语花香的南国小镇; 从繁华都市到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 到处都有核工业人艰难跋涉的脚步。 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 无私地奉献才华, 用心血和青春, 创造了 “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团结协作、 勇于创新” 的 “三线精神”。 期间, 钱学森、 钱三强、 郭永怀、 王淦昌、 邓稼先、 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 他们以身许党, 以身许国,默默奉献, 用自己的智慧、 青春、 热血乃至生命, 铸就了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的 “两弹一星” 精神内核, 铸就了 “两弹一星” 的不朽丰碑。

今天, 母校 65 周岁之际, 身为南华人, 我是自豪的、 骄傲的, 这些年的工作, 我坚守南华精神, 用母校所授知识服务核工业, 用母校传承的精神去影响他人, 让南华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在母校 65 年的辉煌历程中交相辉映、 薪火相传。 65 载栉风沐雨, 披荆斩棘; 65 年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 经过这 65 载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几代南华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和坚持不懈的创新, 开创了南华事业新局面, 为我国核工业事业输出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在助推中国核工业事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荣发展史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弹一星” 精神、“四个一切” 核工业精神、“三光荣四特别” 核地质精神和十六字南华精神, 让多少心系核工业的热血青年扎根于生产一线, 艰苦奋斗、 矢志创业, 为铀矿地质和核工业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正是这些优良传统和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锤炼了一代又一代南华人刚毅坚韧的品格, 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南华人前赴后继, 为了祖国的核工业事业燃烬青春和挥洒热血!

今天,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南华人, 前辈们留下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 激励着我们义无反顾的接过他们传承下来的接力棒, 坚持、传承和弘扬好这些精神财富, 立足岗位、 不忘初心、 甘于奉献, 为核地质事业的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 让南华精神助燃下的核工业火种, 在为国铸重器的核工业事业中生生不息, 以此来书写新一代南华人的无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