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校报》

报 复 性 旅 游 现 象 分 析

作者:(文  /  信息学院  2021  级信管  杨宇鑫)    
2023-10-13     浏览(123)     (0)

文章分析了“报复性旅游”现象的原因和影响,指出旅游市场萧条促使景点完善设施,但旅游人数过多和秩序混乱等问题也影响了游客体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政府应完善法律,旅游行业应优化服务,游客应文明出行。


为了弥补疫情三年损失的旅游时间和机会,今年国内出现了大范围的旅游热潮,五一、暑假的旅游高峰和风靡一时的大学生“特种兵” 式旅游,我们姑且将这种选择频繁地参与旅游活动的行为称为“报复性旅游”。

今年春节假期,出行人数明显变多,旅游市场三年来终于回暖,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多达 3.08亿人次,国内长线旅游迅速复苏。又如近日在较短时间内密集打卡的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火遍各大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类似“周末 24 小时玩遍某城市”“30 小时往返 1300 公里极限打卡20 个景点”等话题轮番登上社交媒体热搜,这种时间短、体力消耗较大的极限出行方式在年轻人之间越来越流行。

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第一,疫情三年大家足不出户,大众的旅行需求压抑已久,为了弥补缺憾故而选择积极旅行;第二,被形式主义旅游的陷阱误导。近期高频出现的“打卡”一词正体现了这一点。快速“刷完”多个景点配上高度雷同的流水账文案激起大众的效仿欲望,本质更多是无意义的走马观花。以及“来都来了”的典型中国式路径依赖思维,也让人们选择包容和忽略旅游热潮带来的食宿价格疯涨、人山人海等不愉快体验;第三,旅游市场萧条也促进各地景点完善旅游设施,旅行体验感被优化。

“报复性旅游”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正面影响是:大众压抑了三年的出行欲望得到释放,大家得以自由出行,生活恢复正常,疲惫的心情得到疗愈,投入社会生活的动力复苏;另外,群众“报复性旅游”促进了旅游市场回暖,带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复苏,为整体经济恢复活力助力,使得大众对我国的经济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但也不乏负面影响:突然爆发的旅游热潮使得多地景点过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次,报复性宰客现象层出不穷,随着旅游业复燃,从事该行业的商户报复性发力,哄抬物价、欺客宰客,极大损伤游客利益和当地旅游口碑;最后,旅游人数过多且秩序混乱,造成“只看到人头,看不到景色”的情况,甚至发生出行事故,影响了游客的整体出行体验。

面对大众压抑已久的出行需求,社会各界都需要做出努力。

首先,政府应完善旅游出行相关法律,既保障旅游行业和游客双方利益,做好市场监管,也要顾及旅游景点的保护;其次,旅游相关行业应积极主动完善当地设施,优化旅游服务,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信提供相关服务;

最后,作为游客应该依法出行,文明出行,理智出行,拒绝不文明行为和跟风消费行为,量力而行才可获得更优质的旅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