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安徽省寿县安丰中学 - 《芍陂风》

迎春纳新话“除旧”

作者:汪守兵    
2023-04-25     浏览(62)     (0)

文章讲述了作者在疫情放开后,面对家中杂物堆积如山,想要清理却难以抉择的情况,提倡“断舍离”的理念,重塑精神世界,追求简约的生活方式。文章还提到作者对父亲过度节俭和吝啬的生活习惯的不满和反感,如今自己也成了囤积症患者。

“阳康”之后的这段日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仿佛春天到了一般。临近小年,因疫情放开而萧条的大街渐渐复苏,车水马龙,人头攒动。

网课结束,寒假正式开始,一场计划已久的除旧纳新活动吹响了号角。

百十来平米的有限空间几乎被家什、书籍和各种各样的网购摆件“蚕食”殆尽。茶几上,书刊文集堆积如山;酒柜里,瓷器酒具琳琅满目。就连餐桌底下,也摆满花卉盆景;阳台与过道,已被大大小小的箱子和包装盒侵占;大衣柜也是“云屯雾集”苦不堪言;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无处不是“堆金积玉”,似乎在显摆“家财万贯”……“要好好清理一下,把不用的统统扔掉吧!”我与爱人不止一次地这样提醒对方。

但每一次开始清理行动时,总是面临“弃”与“留”的艰难选择:多年不穿的衣服干净如新,几年没翻的书籍都是经典名著,父亲的紫砂壶和放大镜、母亲的龙头拐和《圣经》,还有各种摆件、纪念品……都承载着许许多多的难忘记忆。

缺衣少食、物资匮乏的年代,能拥有一件衣服是多么幸福的事啊!老大穿过的衣服给老二,老二穿过的衣服给老三。捉襟见肘的平民百姓,哪家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呀。那时候,别说旧衣服了,就连一块烂布头也舍不得丢弃。

记得上学期间,因为没有换洗衣服,经常看见母亲坐在锅灶旁为我们烘烤潮湿的衣服。读初中时,母亲用平时积攒下来的碎布头给我做了一件棉背心,令睡卧打铺的室友们好生羡慕。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父亲最爱书写的一幅春联。饱经风霜的他一辈子勤俭持家,最见不得别人糟蹋东西;捡食儿女们的碗底和撒在桌上的饭粒,是他一生的习惯。晚年,患有帕金森的父亲跟着姐姐生活在上海,他听不进家人的劝阻,经常把别人丢弃的东西捡回来,囤积在不大的住处。孝心的姐姐只得一次次地趁他不注意把那些东西再拎出去扔掉,骗他说“东西都卖到了废品站”。

“苦尽甘来难忘苦。”曾经的苦日子像扎根于内心深处的肉刺,让老爸“抠”了一辈子。他过度节俭和吝啬的生活习惯,曾令我不满甚至反感。但没有想到如今的我,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了悭吝之人,成了囤积症患者。面对杂七杂八闲置不用的物件总是优柔寡断,舍不得丢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极大丰富,像我们这代70前的很多人已经成为不合时宜的社会群体。一方面,有着较强的补偿性消费心理,不停地网购添置新东西;另一方面,拥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舍得扔掉旧东西。疯狂地购和无节制地囤,使家里凌乱不堪,这也是儿女们不愿与老人住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断舍离”是目前流行的理念。人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抛弃陈旧的观念,降低物欲,重塑精神世界,追求简约的生活方式;舍得扔掉多余的东西,在每个当下都只使用最少量,且最好、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除旧”方能“纳新”,除旧不仅是指丢弃家里闲置不用的物件,还包括整理内心,清理不合时宜的老思想、旧观念;不仅要净化周围环境,还要净化心灵,完善自我,让自己从外到内焕然一新。

唯有“断舍离”,才可以真正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作者系我校化学高级教师,本刊特约撰稿人,县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