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铁二十局 - 中铁二十局

打造人才队伍新高地

作者:●南  敏  郭  晨    
2023-10-01     浏览(66)     (0)

近年来,四公司始终把“人才兴企”“人才强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打好引才育才留才“组合拳”,使人才队伍量质齐升,成效凸显。

为拓宽人才晋升通道,该公司通过组织培养、公开竞聘、实践锻炼、任职交流等措施推进干部培养和选拔任用,在向上级输送优秀干部的同时,提拔副科及以上干部57名,其中年轻干部人数占新提拔干部总数近80%,想干事、想进步干部的涌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花香引得“蝶自来”

仲夏7月,一个充满激情的季节,27岁的龚文豪从鲁东大学毕业后,加入四公司并被分配到西渝高铁项目。龚文豪与104名新员工一起相约美丽的青岛,开启人生新征程。一周全方位的入职培训和欢快的集体庆生、爱国教育、地铁项目参观和“山海相约扬帆起航”主题文艺汇演,给“萌新”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活动一个不落,并有幸代表公司和集团两级新员工发言,切身感受到了企业的重视,很温馨,很感动。”龚文豪感慨道,一个有实力、有人情味的企业,必定会给我们实现梦想和人生价值提供优渥的平台,我和新同事们非常坚信。

结合在建规模、不同项目特点,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加强与总部相关部室、在建项目的联系,牵头通过调研、问卷、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摸清人才真实结构和重点项目、关键岗位的人员所需,有针对性地引进紧缺人才,打造具有特色、针对性强的人才集聚格局。同时,打破传统“进校招生”的思路,主动走出去拓展招聘渠道,2022年以来,在山东、陕西、甘肃、河北等多地与60多所高校保持长期合作。此外,他们还加入青岛市政府高校招聘联盟,借政府之力聚能和扩大企业品牌效应。

思路打开天地宽。近三年,该公司还将招聘触角延伸至“985”“211”院校,土木专业、研究生、党员等新员工招进比例大幅提升,人才结构、综合素养更富多元和优化,青年高端人才荟萃“集结号”初显成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倾心呵护“长势好”

“我是土木专业,会被分到什么岗位。”“我计划报考一级建造师,公司是否有这方面的激励政策?”

“四公司以奋斗者为本,鼓励新员工到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岗位上锻炼。”“我们鼓励大家多拿专业证书,并提供信息传递、培训辅导、证书使用费等优惠政策……”

7月15日座谈会上这一幕,传递出了该公司对于青年人才培养的信心和举措,让新员工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扶上马,送一程。该公司结合实际,针对新员工出台了《“人才强企”五年行动计划》《青苗计划》等一系列有力举措,量身定制《青年成长手册》和“五个一”活动,实现了新员工的精准培养。

同时依托属地青岛的优势,为员工争取到了人才住房、金种子计划、津补贴等优惠政策10项。

“仅人才住房一项政策,为每名购房的员工节省费用200万元。”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我们坚持用‘真金白银’留人,新员工硕士研究生享受每人每月600元补贴,本科生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最长36个月的住房补贴,在青岛购房的研究生一次性发放安家费10万元。”

该公司还把隧道掌子面、大桥“桥头堡”作为锤炼和培养人才“前沿课堂”,安排政治和业务“双导师”助才,在岗位津贴、实习生活中大力帮扶,在评优评先、入党等方面优先考虑优秀,始终坚持“真情留人”,重要节日组织活动,举行多样化线上线下学习活动,让新员工早日成才、生活幸福。

2022年,四公司承揽首次突破400亿元,面对建筑规模持续扩大和重难点、高风险项目增多的管理考验,该公司党委坚持典型引路,加大优秀项目经理、先进工作者、企业工匠等评选,保障中铁二十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专家等经济待遇,创新推出“每月一星”评选,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钻研创新的工作热情。

精心培育“后劲足”

荣获上半年“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全线样板工程”,二季度安全、质量考核分别加10分,并在全线通报表扬……今年以来,青岛地铁15号线项目交出的这份成绩背后,离不开各级对人才的重视。

“为抓好班组建设,公司不仅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帮扶,对获评优秀的班组给予不等的奖金,并将优秀班组长纳入劳务派遣人员并享受相应的福利。”项目负责人刘军表示,他们还坚持每月对班组进行综合考核,评选“优秀班组长”“安全之星”“技能之星”等,使得现场安全、工程质量、形象进度等有了明显改善。

如何让政策执行有力度、落实有温度,是四公司始终在思考的一道人才管理题。他们注重个人能力和履职要求相匹配,坚持薪酬分配向基层一线、艰难地区岗位、特殊贡献人员倾斜,下发项目薪酬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实施细则、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措施,逐步构建了风险责任管理、日常绩效考核、终期绩效考核“三位一体”的项目全周期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营造了最优留才环境,提升了员工幸福指数和归属感。

今后工作中,四公司将结合企业“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和生产经营工作的实际,对标“品质、品牌、高质量”年主题活动要求,以创新为引领,以人才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持续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成绩与成才融合、个人与企业融合,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营造人才培养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