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俊雅(中)展示陪伴他几十年的笔记本
杨春秀 摄
“双节”前的古都洛阳,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碧水蓝天,宽敞的道路两边翠绿如洗的冬青、女贞、桂花,格外让人心情愉悦。
位于瀍河区的四公司洛阳基地,宽敞的大门、整洁的路面,加上各类温馨的横幅、标语,以及坐在家属楼前悠闲聊天的三五人群,无不给人一种安静祥和、幸福美满的羡慕感。
走进洛阳基地办公楼,“书香基地、祥和家苑”八个大字映入眼帘,办公区域打扫得一尘不染,整个空间弥漫着清新宜人的气息,给人一种明亮、整洁、温暖的感觉。宣传文化墙上贴满了基地员工撰写的“品质、品牌、高质量”年主题活动心得体会及关于“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倡议书。
9月26日下午,在基地三楼会议室,不时传来的掌声、笑声,让这个小区更充满着一种朝气与活力。
此刻,铁十师纪念馆实物征集座谈会正在召开。当集团公司实物征集组的同志与基地主任喻洁走进会场时,与会的30多名曾经的铁道兵老战士顿时安静了下来,有的还提前带来了铁道兵时期的笔记本、照片、制服、铁锹、锤子等。
“筹建铁道兵第十师纪念馆,是对每一位曾经铁十师战士的致敬,是对铁十师历史的尊重,是对铁道兵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工作组同志分别从目的、意义、范围、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
“铁十师纪念馆记录着曾经铁十师战士的荣誉,是军魂的精神殿堂,是对前辈光荣历史、优良传统风貌的展示……珍藏的实物,无论大小、无论新旧,都是弥足珍贵的宝贝。”在喻洁的讲话中,可以感受到她对铁道兵历史和文化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前辈精神的敬佩和赞扬。
一席动员讲话,让老铁道兵们激情澎湃。2002年荣获中国铁建首届“劳动模范”的王俊雅非常激动,第一个踊跃发言:“能让子孙后代看到当年我们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中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是我们老铁道兵的共同心愿。”说着,他拿起陪伴他几十年的笔记本给大家展示,“这几本笔记本记录着我四十余年机车操作的经验积累和心得体会,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徒弟,不仅给单位节省了近十万元的检修费用,还增加了十余万元的经济收入……家里还有军装、军功章、粮票,一会我都拿过来。我倡议大家尽己所能,发动战友、全力支持和配合。”
周友凡拿着自己在部队时期的照片,朱中凤拿起铁道兵时期的盘子、肖辉银拿出了崭新的军帽……吕超勇、伏国炳、崔如法、陈友仁、谢云长、吕德明、姜福田等老同志你一言,我一语。现场的气氛热烈活跃,掌声此起彼伏……大家纷纷表示,回家后还要继续搜寻家里留存的部队时期物件,积极发动身边老战友,共同为筹建纪念馆献计出力。
座谈会结束时,捐赠已开始,一部分老铁道兵们手里捧着、怀里抱着珍藏已久的物件排队登记。工作组分成四组,分别到部分老同志家登门走访。这时的天空好像被一只神秘的手悄然拨开了云层,瞬间放晴,蓝天如洗,如同一幅水墨画般清晰,到处闪闪发光。
1975年入伍后长期在部队从事五官科医生的牛国勤,退休后开了一家牙科诊所,看到铁道兵十师纪念馆实物征集座谈会的通知后,他主动暂停营业来参加会议,而且会后在家翻箱倒柜,将20世纪70年代初自己使用的镜片箱、儿童拔牙钳也都捐献出来。
“有机会一定要去参观铁十师纪念馆,祝福早日建成。”牛国勤激动地说。
大学毕业就进入铁十师工作,后又成为原五公司党委副书记的权金满,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参加安哥拉罗安达铁路建设时单位颁发的内燃机车模型,以及机车车辆轮对踏面,轮缘测量卡,两个部队时期自制的铁皮箱等都捐赠出来。
“有些物件已经跟随自己四五十年了,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虽然有点小小的不舍,但中铁二十局就是我们的家,能为企业做点贡献,发挥余热,我们心里暖和。”说到这里,权金满眼睛有些湿润。
9月27日上午,在中铁二十局原建工处处长郭文山的家里,虽然郭文山已年过八十,行动不便,但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对过去部队、企业发生的事情,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当得知单位要筹建铁十师纪念馆时,老人非常高兴,嘱咐女婿赶紧找出部队时期的几套军装,包好交给工作组的同志。
洛阳之行,让工作组收获满满,感动不已,仅26日下午,就收到老铁道兵同志捐赠的部队时期衣帽、脸盆、工具、书籍、军功章、鱼骨算盘等实物近50件。
一支笔、一个本、一幅照片……老同志们捐献的不仅是实物,更是对企业的忠诚与热爱,对企业的情怀和祝福。相信中铁二十局人,定会不辜负前辈的殷切期盼,握紧他们传递的接力棒,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用优异的成绩,让这些老兵们安心、宽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