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雪域高原上的精神丰碑”,第一次收集校友吴雨初资料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不由地跳出这行字。这是我第一次接到收集优秀校友资料的任务,从新华社到人民日报,吴雨初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整理资料、梳理事迹、列采访大纲……渐渐地,一个鲜活立体的形象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采访到这位优秀校友。
吴雨初,是江西师院1976届工农兵学员,中文系毕业生,当时学校有四位同学被选中援藏,他是其中一个。校史中这样记载:吴雨初、邱信芳、郭敬喜、邹国爱四位同学自愿赴西藏工作,建设边疆,受到全校师生赞扬。
可惜的是,我的指导老师千里迢迢奔赴成都和吴老见面,但他早已退隐,老师采访未遂。但幸运的是,老师带回了吴老捐赠给母校的三本书籍,那是吴老自己的作品——《藏北二十年》《最牦牛》《形色藏人》,我得以有机会拜读吴老的著作,走进那段雪域高原的传奇岁月,感受吴老不悔的赤子之心。拜读中我思绪万千,感慨颇深,遂动笔记录我的所思所想。
雪域高原,恶劣的环境,漫天的飞雪,朴实的民族,信仰的土地。在这片高原上,有着吴雨初两次进藏的故事,每一次都令人无比动容。
吴雨初第一次进藏时是一名热血青年,怀揣着援藏的理想抱负,踏入雪域高原,在西藏那曲地区一乡村工作。冻僵的身体、暴风雪的降临、煮不熟的饭菜,这是藏北的给他的最初印象。走访群众,实地调研,与形形色色的藏民打交道,以真心换真心,他受到了牧民的热情款待,学会熟练地拆解羊肉、使用藏文、和牧民亲切地唠家常。他真正地融入了这里,像一位老藏民,眷恋着这片土地,他说到“在八廓古街,在拉萨河畔,我总觉得自己不应该是高原的过客,总觉得自己的后半生会与西藏联系在一起”,“我在藏北生活了二十年,留下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第二次进藏令所有人都惊讶,他调回北京成为一名厅级干部后,却在意气风发的时候毅然决定辞去职务,重回藏北,修建一座牦牛博物馆。牦牛博物馆的灵感来源于“在翠湖上庄的一个梦,在辗转反侧之间,堆积着博物馆学的理念,夹杂着西藏高原上的意象,懵懂入梦,撞击着心灵。”牦牛驮载着西藏的历史和文化,哺育了生生不息的藏族人民,可以说“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从零开始,走街串巷收集牦牛藏品,一个“专买与牦牛有关破烂儿”的“亚格博”令我热泪盈眶。终于他成功了,建起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牦牛博物馆,记录和传承藏族生生不息的历史。
阅读中,给我最大的震撼便是信仰。二十年的最美岁月献给了藏北的建设,他用赤诚的信仰、坚定的信念点亮藏北前行的路,深刻地践行了“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一次援藏行,一世雪域情,从热血青年到北京干部,再到牦牛博物馆的创始人,正是坚定如磐的信念陪伴他度过漫长岁月。我不仅看到吴雨初这样的援藏干部,还看到千千万万的青年投身在祖国的民族建设中,无数援藏、援疆干部将无悔青春献给雪域高原,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踏上雪域高原,像不灭的高原火种,薪火相传,温暖人心。跨越世界屋脊,每一位勤恳奉献的援藏干部都有着太多感动泪流的故事,他们无惧雪崩、暴风雪、塌方,顶着日月星辰奔走在广袤的高原上,书写无悔的青春故事。
拜读作品,还有两对情感令我动容。一对是藏族人民对党发自内心的拥戴和党的干部对藏民的爱护关怀。那位色林湖畔的老阿妈,将吴雨初冻僵的双脚放进她的袍襟里,用体温一点点温暖着陌生人;那位“十八军”,永远穿着旧军装,骑马下乡,每天奔波着为藏民解决具体困难,不高的个子尽显伟岸的光辉;那位好客的牧人,煮不熟饭菜,炒了一盘虫草款待汉族干部。这无数的雪域高原故事尽显淳朴的情感人性的光辉。另一对是牧民与牦牛之间的情感,牦牛不是牲畜,而是朝夕相伴的朋友,正如索珠奶奶所说“没有了牦牛、羊群的生活,很凄凉,很孤单,无所事事,直到死的那一天,都要守护在它们的身边”,这样纯粹的情感,是牧人和牦牛间最真实的情感,他们血脉相连,所以牦牛博物馆得到藏族人民的衷心拥戴和爱护,这是独属于雪域高原的忠实朋友。
一次援藏行,一世雪域情,吴雨初带给我的感动久久萦绕在心,我想未来还会有更多年轻人给我们带来这份感动,这份真挚的援藏之情代代相传,跨越山海的情谊永不褪色!
(作者为公费师范生院202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