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有百行,以德为先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人终身发展的基础。从教24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师德是教育的灵魂,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用心、爱心、恒心,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深刻领会“仁心妙术”的内涵,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未来,我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于一体,在知识的临床应用中感悟“仁心妙术”的大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王霞,教授,现任口腔医学院口腔组织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教龄24年,曾获滨州医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滨州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获滨州医学院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副高组)二等奖,滨州医学院首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三等奖,山东省高校课程联盟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等奖项。代表性教学科研成果有:负责的《口腔组织病理学A》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山东省教育厅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厅局级教改课题2项,参研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7篇。
做师德表率,为学生引路
“师德”二字,重若千钧。作为一名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一名有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的好老师;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严守师德底线,为广大师生做出表率。在教学中将“仁心妙术”精神融入到学生培养每一个环节,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学生的引路人。我将倍加珍惜这一荣誉称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用情服务好每一位师生。
张怀斌,现任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2022级中医学(针灸推拿方向)专业学业导师。教龄19年。诠释了“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的精神。潜心探索适合新时代医学大学生的教学方法,三次被授予滨州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连续多年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为优秀,两次被授予滨州医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21年度被授予滨州医学院“优秀基层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称号;作为学业导师,他耐心细致、乐于奉献,给予视障大学生无私的爱,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赞誉。
师德之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说明一个人的德行比才学更加重要。对于教师来说,良好的德行是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基础,也是为学生树立人生榜样的前提。师德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近30年教学生涯中,师德建设在我心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含义,到“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百姓口碑,再到“老师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的学术要求,我一点点体会着、践行着、努力着,苦乐甘甜,无怨无悔。
王晓波,教授,现任滨州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教龄26年。曾获2014年度、2016年度滨州医学院优秀教师称号,代表性教学科研成果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患者道德权利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14YJA720007)、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M2018X009),专著《患者道德权利保护与和谐医患关系建构》(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医学人文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热爱岗位,先后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教学工作量保持在400课时以上。
努力做德艺双馨的好老师
作为一名从医从教30余年的临床教师,时刻领悟和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职业精神,努力让高尚的医德规范润育教育自己和带教学员。在教学岗位上,我始终认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应是高校教师的坚定遵循,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努力践行“仁心妙术”校训。以后的工作中,更要不断向新时代教师楷模学习,躬耕杏林、认真带教,在平凡却高尚的教师职业上勤奋工作、砥砺奋进!
陈金波,教龄30年,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2007年至2022年担任滨州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科室主任。现任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头痛学组组长。荣获山东省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示范标兵、滨州医学院“十佳优秀教师”、滨州市药物滥用监测工作先进个人、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先进个人”、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获得滨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主持多项教改项目,荣获“2021年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案例三等奖”。
师德意味着责任、担当与信念
在我看来,师德涵盖了三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那就是责任感、职业感和事业心。
强烈的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基础,也是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的师德师风原则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是要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坚持不断的学习,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职业感让教师明确自己是一个接受社会重托、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人,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事业心是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
吕鹏,教授,硕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环境与健康创新团队负责人,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荣誉研究员,Respiratory Research、环境卫生学等杂志编辑,多个知名期刊长期评审专家。2009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领域:大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健康;2019年以来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于医学或公共卫生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如PLOS Medicine等。做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重大项目1项。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8项。
讲台上下,都是师德呈现的舞台
我来自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和学生时代培养我的老师们让我看到,敬业、爱生是他们的特质,这也是我对师德的最初印象。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责任和光荣。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我想这就是师德的最好表达与呈现。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我热爱教育事业,矢志跑好手中的这一“接力棒”,为学生创造一段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季晓飞,博士,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滨州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现任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主任,基础医学院党委第四党支部书记。深爱教育事业,融情三尺讲台,不断追求卓越,写就精彩篇章。获得山东省第八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山东省首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
教师的光辉在于师德丰美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这句名言的激励下,手捧一颗爱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我认为,教师的光辉在于有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不仅能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从一言一行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毕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沙凯辉,副教授,现任护理学院成人护理学教研室主任。2005年7月参加工作,教龄18年,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有:滨州医学院优秀教师、滨州市国家教育考试优秀监考员;获得的主要奖项有:滨州医学院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一等奖、滨州医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理论授课技能比赛二等奖;代表性教学科研成果有: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篇;主持省部级教学项目2项,厅局级教科研项目4项,横向课题2项;获厅局级奖励4项;副主编及参编教材7部。
师德鞭策我做好榜样引领
“师德标兵”这个荣誉是对我工作的支持与认可,同时也是责任,鞭策我作为教师要做好榜样引领。
作为老师不仅要掌握精湛学术医术,更需要有高尚的人格与道德、宽广的胸怀,要甘为人梯,全心全意地培养青年人,培养医学生们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求学”习惯。同时要秉承科学严谨的原则与态度,始终牢记“生命相托、健康所系”的神圣誓言,引导学生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培养拥有优秀职业素养、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医学领域的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金勇君,教授,现任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诊断教研室主任、内科主任,兼任十七党支部书记和第四党总支书记。教龄28年。先后获得了滨州市第八届青年科技奖、山东省优秀医学论文二等奖、滨州医学院优秀教师、山东省第二批“德耀齐鲁”道德公民荣誉称号、滨医烟台附院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滨州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50余篇论文,包括10余篇SCI收录的学术论文。
以爱为底色传承师德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师,我最深刻的感悟就是,把语言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一名教师内心的温度和德行的浸润,感受到语言对爱的传递。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尊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接纳学生的不足,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敢于坦露自己的不足,向老师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因为他们确定,老师永远会以爱为底色,给他们充满智慧的回应和解答。
初琳,副教授,现任滨州医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副主任。2011年7月入职。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多次师德考核获评优秀。担任学校一流在线课程《循章就法话写作》和英语提高类选修课《大学英语语法》课程负责人。曾获山东省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一等奖。跨文化交际科研团队负责人,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一项、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科研规划课题一项,主持厅局级及校级课题多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多篇。
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
在我眼中,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学生成长的保障。它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行为素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用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用爱浇灌他们的心灵,真正为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注入一股师者力量。未来,我将积极探索并践行师德师风,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立足岗位再建新功。
慕丽伟,专业技术职务讲师,现任滨州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2011年7月参加工作,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有:滨州医学院优秀辅导员、第一届十佳辅导员、山东省学生心理健康节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推动形成了学校1“念”、2“式”、3“+”、4“维”、5“位”的“12345”具有医学特色的心理育人体系。获得的主要奖项有:山东省暖心战“疫”优秀成长辅导案例、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月优秀辅导案例一等奖、团体心理辅导大赛(教师组)二等奖和特色活动一等奖。
(注: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笔画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