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白衬衣、胸前的校徽,酷酷的发型———这似乎代表着青春的一种态度:自律又有个性。这就是谢宏轩,传媒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第八届“校长荣誉奖”获得者,现已保送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说起谢宏轩,很多人的评价都是,这是一名“全能选手”!
全校第九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义务献血是谢宏轩的习惯。当献血车停在学校食堂门口时,他很自然地就走了上去。去年的某一天,他突然接到来自中华骨髓库的求助电话,得知自己的干细胞和一位白血病患者高度匹配,问他是否愿意捐献。他丝毫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2022年5月,谢宏轩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捐献过程持续了5天。为保证外周血中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前四天会有8针的动员剂注射,捐献那天,动员剂注射后身体伴有发烧、剧烈疼痛。谢宏轩咬着牙坚持了下来:这是为了挽救一个生命啊!他收到一封来自受捐者手写的感谢信,抬头是:“致素未谋面的恩人”,落款是两串数字,其中一串数字是谢宏轩的志愿者编号,另一串是患者的受捐号码。信中说:“您的出现点燃了我重生的信念,从此我多了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谢宏轩第一次对“血缘”和“亲人”有了新的感受。也是这些话支撑着他挺过了难熬的捐献准备工作。正式采集持续了三四个小时,为防止较粗的针头从血管中弹出,谢宏轩只能保持身体一动不动,却难以克制剧烈疼痛带来的抽搐,脸上挂满了汗珠。
他成为了学校第九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关于这次经历,谢宏轩却不太愿意提。他说,这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一件事。“任何一个人遇到了,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谢宏轩的家庭从小就是这样教育他的:成绩可以不好,但必须要学好做人,怀有感恩之心,以己之力回馈社会。
不服输的“学霸”
偏偏他的成绩还特别优秀!
谢宏轩以绩点3.84、必修课加权平均成绩90.30分的成绩位居年级第一,连续两年综合测评得分排名年级第一,并凭借专业第一的综合排名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这是他凭借刻苦和勤奋赢来的荣誉。谢宏轩高中读的理科,刚入大学时,对于专业学习也感到迷茫和困惑,但他选择花费比一般同学更多时间去学习和钻研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时半夜醒了就干脆爬起来读书;自认为艺术感不好,就多去看影展,多读艺术书籍。谢宏轩是个“执拗”的人,“没有达到心目中最好的目标,就觉得有缺憾。”正是这份不服输的精神,让他变得越来越优秀。
时代声音的传递者
他助力乡村振兴,前往石柱县中益乡拍摄宣传片,将美丽乡村呈现给更多人;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成为抗疫志愿者,拍摄校园里每一个默默奉献的身影;重邮建校70周年宣传片等多个专题视频都有他的参与。作为现场编导,他出现在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等大型活动中;作为学生记者,在下着雨的校运动会中,用塑料纸将摄像机一裹,也跟着运动员一起跑。
“作为传媒人,应当传播社会正能量,传递时代好声音,也让更多人看到当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大三时,谢宏轩导演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背景的微电影 《王小康的幸福生活》,影片中的妈妈从坚决反对儿子留在重庆,到欣然同意并表示自己也要来重庆,折射出成渝两座城市之间发生的变化。评委会专家评价:这部电影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示了重庆直辖以来的经济腾飞、城市发展,以一对小情侣的分分合合,由小见大地见证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两地人民生活的巨大改变,是一部基调欢快的佳作。在精彩影片的背后,他翻阅了众多资料,了解两地文化和发展历史。为找到一个有1997年感觉的街景,花了一个星期跑遍了江北、渝中、南岸等地选址。这部微电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专业奖项18项。而这只是他大学时期导演的多个影视作品中的一个。
在谢宏轩看来,电影是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力量是作为传媒专业学生的责任。“做电影要与观众对话,要有真情实感。屏幕上有我的名字,必须要对得起观众!”